在國外某一個醫院裡, 一位內科醫生給一名原有胃神經官能症的病人開了這樣一張處方:德國古典樂曲唱片一張, 每日三次, 飯後放聽。 患者遵照醫囑, 很快就把病治癒了。 這一奇聞趣事, 其道理何在呢?
現代神經生理學家證明, 音樂對神經結構, 特別是大腦皮層, 有直接影響。 不同樂曲作用於人的感覺器官, 用樂曲的旋律、速度、音調等不同, 可分別使人產生鎮靜安定, 輕鬆愉快, 活躍興奮等不同作用, 從而能調節情緒, 穩定內環境, 達到鎮痛、降壓、催眠等效果。 人們把這種用音樂來治療疾病, 增進健康的新型治療方法叫音樂療法。
音樂為什麼能治病呢?科學家們用先進的實驗方法測出, 人體皮膚表面的細胞都在做微小的振動, 這種微小的振動簡稱“微振”。 實際上全身所有的細胞都在做這樣的徽振, 心臟、大腦、胃腸等處細胞的這種微振更為突出。 在大腦皮層的統一指揮下, 周身所有細胞都在按一定節奏作微振運動, 合成一個非常協調的全身細胞大合唱。 當一定節奏的音樂作用于人體時, 如這樣音樂的節奏和人體生理上的“微振”節拍合拍時, 兩者便發生了共振, 體內的微振加強, 導致人體產生快感。 音樂則是帶來這種快感的媒介。 當人體機能失調後, 體內微振也就處於不正常狀態。
如何正確運用音樂療法呢?這要以病人的具體情況而定。 例如要使一個處於興奮狀態下的人安靜下來, 不能讓其聽緩和、平靜的音樂。 因為興奮的人讓其聽緩和平靜的音樂, 這種做法帶有強制性, 相反會使人心煩意亂, 產生厭惡感。 正確的處理方法應該是, 興奮時給以活躍、激奮的音樂, 用這種方法來人為地增強他興奮的微振。 經過一定時間, 興奮到一定程度便會發生抑制現象, 他就會感到疲勞。 這時他自然而然地想聽鎮靜性音樂, 如再適時地給予鎮靜性音樂, 便能達到使興奮平靜下來的目的。
下面舉一些不同心情時所選用的不同名曲的例子。 憂鬱時可選用莫札特的《b小調第四十交響曲》或西貝柳斯的《悲痛圓舞曲》;急躁和渴望時可選用海頓的《皇家焰火音樂》, 或羅西尼的《威廉·退爾》, 或鮑羅廷的《韃靼人的舞蹈》;催眠可選用莫札特的《催眠曲》, 或孟德爾松的《仲夏夜之夢》, 或德彪西的鋼琴協奏曲《夢》;希望、明朗、輕快時可選用巴赫的《A大調義大利協奏曲》或期特勞斯的《藍色的多淄河》圓舞曲, 或比才的《卡門》組曲, 等等。
音樂療法不是一般的音樂欣賞, 而是一種特殊的治療方法。 施行這種療法必須根據病情來選擇和編排樂曲。 這種新型療法, 在國外一些先進醫院中已被採用, 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我們國內尚未正式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