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自虐小女孩,以病代言

兒科緊急大會診

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在各個科室響起, 聽筒裡都是同樣急促的聲音:“請全院主任到兒科病房參加會診!”

躺在兒科病床上的是一個11歲的消瘦女孩, 她媽媽一隻手抱著她, 一隻手不停地抹著眼淚。 小女孩緊閉雙眼, 大口地喘著氣, 在她床邊可見剛剛嘔吐的胃內容物, 裡面還混有鮮紅的血絲……這一切, 看著讓人揪心。

輔助檢查結果顯示, 腹部立位元片、頭顱CT、腰穿兩次查腦脊液、胃鏡等均未發現異常。 是腦炎, 還是肺部感染?臨床症狀和檢查結果均不支持。 在止血、輸液等對症治療下, 女孩病情不但無明顯好轉,

嘔吐症狀反而越來越重, 醫生們疑惑了……

在經治醫師介紹病情後, 各科的會診醫生先後給女孩作了必要的專科檢查, 病兒仍在不停地嘔吐和大口地喘氣, 症狀還突然加重。 這個細微的變化被前來會診的心理科主任看在眼裡, 只見他走到女孩身邊, 對女孩耳語了幾句之後, 用一根小小的銀針紮進她腹部的穴位。 隨著銀針的輕輕撚動, 女孩不吐了, 呼吸也變得平緩。 女孩的母親停止了啜泣, 眼裡充滿感激之情。 大會診完畢, 會診單上只有簡單的幾個字:建議轉心理科治療。

越關注, 症狀越嚴重

這些症狀居然是由心理問題引起的?許多人都難以置信。

原來, 這女孩是個被收養的孤兒, 因養父母以前沒有生育,

收養她後呵護備至, 全家都圍著她轉。 雖然父母對她寵愛有加, 但周圍鄰居及學校同學常常說她是“撿來的”, 故她從小比較自卑、內向, 朋友較少。 幾年前養父母生了一個女兒, 隨著妹妹的出生, 父母對她的關注減少, 使她產生了誤解, 認為父母對妹妹偏心, 不再愛自己了, 逐漸變得心情不好, 睡眠差, 學習成績下降, 越來越不願意學習。 近兩年來, 每次考試前她就會出現頭昏、噁心、嘔吐等症狀, 服一些胃藥或休息後有所好轉。 一個月前她和妹妹吵架, 被父親責駡後, 隨即感到頭暈、頭痛, 呼吸困難, 由於不吃東西, 她一天天消瘦下去, 父母心急如焚, 只好背她來醫院就診。

小女孩在兒科治療期間, 每當出現精神緊張、情緒失控,

父母就著急地找來醫生。 而經各種處理後, 病兒不但沒有緩解病情, 呼吸反而更加急促, 嘔吐更加明顯。

製造痛苦, 只為讓母親緊張

由於心理醫生考慮到病兒的症狀可能是為了引起周圍人, 尤其是父母的關注, 具有很強的暗示性, 就輕輕地對她耳語說:“當針灸腹部有脹痛感覺時, 嘔吐症狀就會消失, 其他症狀也會立即減輕的。 ”所以, 女孩的症狀隨即緩解。 心理科在抗抑鬱和焦慮治療的基礎上, 仍給予暗示治療, 病兒病情日漸好轉, 情緒也顯著改善。 一周後, 因家長怕耽誤孩子的學習, 便主動要求出院。

不料, 出院幾天後, 因與同學發生口角, 病兒在學校又出現頭痛、嘔吐等症狀, 唾液中帶少量血液, 但每次經母親撫摸安慰後,

症狀就會緩解。 後來母親意外發現, 當病兒情緒不好時, 就會用手摳咽喉和鼻腔, 遂再次帶她就診于心理科。 弄清楚情況後, 心理醫生先安撫孩子母親, 告訴她孩子沒有大問題, 讓母親保持鎮靜, 並暫時離開病兒。 醫生給病兒作了耐心的心理疏導和行為治療, 直到女孩痊癒並重返校園。

以病代言, 病情易反復

其實, 每個人的一生都會在某個階段遭遇困境, 當其不能表達所處困境, 或其需要不能通過某種合理途徑得以滿足的時候, 儘管生病常給病人帶來種種不便和痛苦, 卻可在這時候成為其達到目的的表達方式之一。

例如, 孩子訴說自己的一些不滿而不能得到理解和支持, 反而可能被責備或者嘲笑, 或有些孩子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情感需要,

當不能以言語方式表達出來時, 便往往通過生病的方式來表達, 以達到自己被關心的目的, 同時也通過這種方式來證明自己沒有被遺棄。 而這種“好處”則往往導致病情延綿不愈或反復發作。

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病兒家屬對這種“沒病找病”的現象, 需要儘量理解, 還要説明病兒把用軀體表達的東西盡可能地通過語言表達出來。

如上文小女孩有一種自卑感和被忽視、被遺棄的恐懼, 希望能多得到一些關心, 家長就應盡可能滿足其合理需求, 多從精神層面上給予關心, 對暫時不能實現的要求, 應通過耐心的解釋和溝通, 讓其感覺到父母還是在意她、愛她的, 讓她體驗到一種安全感, 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家長還應鼓勵女孩主動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活動,或抽空帶她進行戶外活動,如健身、爬山等,培養她主動與同學交往的能力。同時,不要過分關注她的症狀,避免助長她養成“以病代言”的習慣。

新聞連結: 女童玩弄指甲被父打成重傷

據近日報紙報導:小娟因玩指甲不聽制止, 父親一怒之下將其痛打,以致全身多處淤傷,引發急性腎功能衰竭,一度生命垂危。

“小娟喜歡玩指甲,她用拇指的指甲去刮中指指甲周邊的肉,兩隻手指都被她刮破流血了。”母親對記者說。

據小娟父親本人交代,他本意是想“教育一下自己的女兒”,對小娟這個習慣,父親曾多次制止,甚至動手打她,但以前都是打打屁股什麼的。看到小娟這次竟把整片指甲生生拔出,一時憤怒才大打出手,卻沒想到釀成如此後果。

點評:小娟父親在“教育一下自己的女兒”之前,可曾想過女兒反復自虐背後的原因?若父母能多給孩子一些內心世界的關注,或許,這樣的悲劇就不會發生了。

家長還應鼓勵女孩主動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活動,或抽空帶她進行戶外活動,如健身、爬山等,培養她主動與同學交往的能力。同時,不要過分關注她的症狀,避免助長她養成“以病代言”的習慣。

新聞連結: 女童玩弄指甲被父打成重傷

據近日報紙報導:小娟因玩指甲不聽制止, 父親一怒之下將其痛打,以致全身多處淤傷,引發急性腎功能衰竭,一度生命垂危。

“小娟喜歡玩指甲,她用拇指的指甲去刮中指指甲周邊的肉,兩隻手指都被她刮破流血了。”母親對記者說。

據小娟父親本人交代,他本意是想“教育一下自己的女兒”,對小娟這個習慣,父親曾多次制止,甚至動手打她,但以前都是打打屁股什麼的。看到小娟這次竟把整片指甲生生拔出,一時憤怒才大打出手,卻沒想到釀成如此後果。

點評:小娟父親在“教育一下自己的女兒”之前,可曾想過女兒反復自虐背後的原因?若父母能多給孩子一些內心世界的關注,或許,這樣的悲劇就不會發生了。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