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兒科>正文

4因素易致寶寶愛出汗 新手爸媽不妨試試中醫食療

為什麼天氣明明不是很熱, 但是寶寶還是愛出汗呢?特別是睡覺的時候, 寶寶也會出汗, 這究竟是什麼原因, 中醫對此又有哪些治療偏方呢?媽媽們一起來瞭解下吧。

寶寶愛出汗的原因

1、寶寶純陽之體

生理性多汗是指寶寶的生長發育良好, 身體健康, 沒有任何疾病, 但是卻經常在睡眠中出汗。 中醫認為, 系“寶寶純陽之體”, 加之小兒“腠理疏鬆, 肌膚薄嫩”, 睡著覺後陽氣入裡, 體內陽氣相對較多, 通過陽氣的蒸騰作用很容易使寶寶在入睡後稍有微汗。

3、睡前營養過盛

很多家長總是擔心寶寶營養不夠, 想方設法讓寶寶多吃補品,

在入睡前經常喝點奶或吃些熱量高的東西再去睡覺, 結果入睡後機體大量產熱, 只好通過皮膚出汗來散熱。

3、自汗和盜汗

病理性多汗也就是中醫所說的汗證, 是指在安靜的狀態下, 或無故而全身或身體某一部位出汗過多, 甚至大汗淋漓的現象。 其中寶寶比較常見的是自汗和盜汗。 白天稍稍活動後出汗, 稱為“自汗”, 汗液有溢出。 中醫認為屬氣虛:肺氣不足, 表衛不固。 晚上睡著以後出汗, 即安靜狀態下出的汗, 稱為“盜汗”。 中醫認為屬陰虛:營陰不足, 營衛不合。 專家建議雖然寶寶並未生病, 但汗出過多日久, 也會對健康造成影響, 應對症調理。 中成藥玉屏風沖劑, 有預防、調理作用, 對自汗的療效更好。 可服至汗多表現明顯緩解後兩周左右。

在中醫看來, 不管是自汗還是盜汗, 大部分都是“虛”的表現, 因此, 我們經常說寶寶愛出“虛汗”。 這多是由於餵養不當或消化吸收不良而造成的。

4、潛在疾病因素

有些疾病也可使寶寶表現出病理性多汗, 如有的寶寶後腦勺部位頭髮稀疏、脫落或沒有頭髮, 這就是因為寶寶頭部出汗太多, 局部瘙癢, 經常在睡覺時搖頭與枕頭摩擦, 造成枕部環狀脫髮, 醫學上稱之為“枕禿”。 這是嬰兒佝僂病的早期表現, 只要早些發現並及時補充維生素D和鈣, 當佝僂病得到控制, 出汗也就會自止。

中醫食療來幫你

汗出得過多會影響小兒生長發育, 還會造成體質虛弱, 抵抗力差, 易引起其他病症。 從中醫角度來看,

小兒汗症分為兩型, 營衛不和型與氣陰兩虛型。 前者一般是稍微一動就全身出汗, 胃口差, 面色青白, 舌質淡白, 舌苔薄白等;後者則是睡時多汗, 或合併有稍微一動, 出汗就遍及全身, 體形消瘦, 四肢冰冷, 疲倦, 嗜睡, 易口渴便秘, 舌質淡, 舌苔薄白。 下面各有幾則食療方, 供父母參考。

1、營衛不和型

黃芪紅棗湯:黃芪15 克, 紅棗20 粒, 加水適量, 小火煎煮1 小時以上, 每天一劑, 分2-3 次, 食棗喝湯, 連服15 天為一療程。 有益氣固表止汗作用。

泥鰍湯:活泥鰍100 克左右, 熱水洗去黏液, 剖肚去腸, 內外洗淨, 用油煎至金黃色, 加水750 毫升, 煮湯至250 毫升, 用鹽調味後, 喝湯吃泥鰍, 一天內分次吃完, 幼兒喝湯不吃泥鰍, 連吃5 天為一療程, 有補中益氣止汗的作用。

2、氣陰兩虛型

參蓮飲:孩兒參10 克, 蓮子15 粒, 放在碗內, 用沸水泡, 去皮和芯後, 將蓮肉與參同放碗內, 加冰糖和水適量, 放在蒸鍋內隔水蒸燉1 小時, 喝湯吃蓮肉, 每天一劑, 連服15 天為一療程。 有益中氣、補脾陰、止虛汗的作用。

肉麩湯圓:小麥麩30 克炒黃, 與豬瘦肉末50 克, 加蔥鹽少許, 拌成肉餡備用。 再取糯米粉若干, 調水適量, 拌成麵團, 再與肉餡包湯圓, 煮熟後食用食用, 每天一次, 適量為度。 宜用於5歲以上兒童。 有益氣補陰止汗作用。

另外, 如果寶寶在睡覺時大汗淋漓, 甚至整夜都汗出不止, 並伴有精神萎靡, 食欲不振, 睡不安穩等症狀, 這代表寶寶的身體出了問題, 屬於病理性多汗。 此時家長應儘早帶寶寶到醫院檢查治療, 以免病情惡化。 如果寶寶出汗過多,

情況嚴重, 一定及時就醫。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