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式太極拳是太極拳裡的一個派系, 它融儒家文化、道家養生、中醫保健、武式強生於一體。 下面就讓小編來為你介紹一下關於武式33式太極拳的規範動作演練。 趕緊往下學習一下吧!
武式太極拳
拳法起承
武派太極拳在拳法理論上, 多尊崇清初王宗嶽的《太極拳論》, 並通過實踐予以深化昇華。
《太極拳論》講陰陽之道是“動之則分, 靜之則合”, 動為八卦。 靜為一氣。 從太極拳體用上說, “動之則分”是開, 是變化, 是拳勢運作;“靜之則合”是歸納, 是氣勢凝聚。 因此, 武禹襄形容走架打手要“靜如山嶽, 動若江河”(見《太極拳解》)。
他在《十三勢說略》中說:“每一動惟手先著力, 隨即鬆開, 不外起、承、轉、合, 始而意動.既而勁動, 轉接要一線串成”。 起承轉合為科舉時代士子賦詩和作八股文的要求, 是昔日儒生們常用的術語。 武禹襄首次將它引用於太極拳走架打手之中, 使走架打手有了法理依據, 是對太極拳弘揚發展的一大貢獻。
後來武禹襄總結的打手《四字秘訣》(敷、蓋、對、吞), 李亦佘總結的《撒放秘訣》(擎、引、松、放), 郝月如的《打手四要》(引、化、拿、發), 都是起、承、轉、合在打手技術及運作方面的具體、深入。 王宗嶽的學術思想源于北宋周敦頤(1017-1073)的《太極圖說》, 以陰陽為體, 以剛柔為用, 尚未脫離周氏《太極圖說》之用語。
隨著時代的發展、實踐體會之不同.武禹襄在《十三勢說略》中率先提出:“虛實須分清楚.一處有一處虛實, 處處總此一虛實”的虛實說。 李亦佘宗禹襄之學光而大之, 他在《五字訣》中強調“一身之勁練成一家, 分清虛實”, 要“開合有致, 分清虛實”。 於是虛實開合的相應變換, 技法與意、氣、神的融合, 就成為武派太極拳的技術核心。
為了形象地說明虛實變化和內勁流轉的關係, 李亦佘還親手繪製了《虛實開合圖》, 指出“虛實即是開合”。 因為走架打手的虛實多屬內勁的變化, 只能覺察而不易看到;開合則指外形動作, 明顯可見。 “虛實(內)即是開合(外)”, 符合周身一家之理。
武禹襄、李亦佘所著拳論言簡而意賅, 所創拳勢外簡而內涵豐富,
郝為真教拳時, 綜合王宗岳、武禹襄、李亦佘三家所著拳論的內涵衍變, 結合時代需求, 遂以起、承、開、合作為走架打手的指導方針。
郝月如解釋說:“走架每一勢分四字, 即起承開合是也”。 又說:“開是大。 非頂撞也;縮是小, 非躲閃也”(見郝月如《太極拳的走架打手》), 指明“開”要舒展, 肌肉筋骨關節要放鬆.以利氣血通暢, 手眼身腰步協調合一, 一動皆動, 勢如張弓.內氣周旋, 外應百變。
“合”要緊湊, 精神內固, 雙掌各護半邊身軀,
“起”要神聚, 心靜氣斂, 心不靜則不專.氣不斂便無含蓄, 勢易散亂。 “承”是承上啟下, 要銜接自然, 一氣貫串。 “開”要靈敏, 富於變化, 不搶不墜, 氣勢飽滿。
“合”要圓融, 手眼身心步和諧自然, 每一勢的起承開合既要清楚, 更須連貫, 意動勢隨, 真氣聚於腰, “命意源頭在腰隙”, 靈活似飛鷂, 步活、身活、招勢活, 在圓融中求啟機, 求變化。
走架每勢能做到起、承、開、合, 才能飽滿無缺, 富於變化, 而不留於浮滑潦草。 在此基礎上, 進而做到眼有神, 身有譜, 腳有根, 空松圓和, 外柔內剛, 不散不懈, 不僵不滯,
孔子曾說:“君子和而不同”(《論語·子路》), 武禹襄、李亦佘、郝為真三代人在拳理拳法上既有繼承, 也有發展.是符合孔子這一深邃哲理的。 沒有扎實的繼承, 何來發展。 沒有創新發展, 勢必僵化, 談何繼承!認真處理好繼承和發展的辯證關係, 是學術流派能否健康發展, 永葆新鮮朝氣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