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震救災中止血驗方
1、一切損傷止血生肌。用鹽藏楊梅和核搗如泥,做成小塊收存。凡遇破傷,好以小塊研末敷塗,甚效。 2、止血生肌(治刀斧傷)。晚蠶蛾炒為末,敷塗傷處。 3、鎮心明目,止血生肌。用琥珀一兩、鱉甲一兩、京三一兩、延胡索半兩、沒藥半兩、大黃五分,一起
-
老人打鼾驗方
老年人呼吸中樞血流灌注不足,血管微栓塞或激素水準下降,軟齶鬆弛可使上呼吸道受阻,引起打鼾,嚴重時可致呼吸暫停綜合征。採用中藥治療,每晚睡前口服或噴霧,可明顯減輕打鼾程度,減少呼吸暫停次數和時間。 方法:青果、烏梅、山楂各6克,烘乾研末,用
2017-03-07 10 -
治脫髮驗方
處方:制首烏20克,生地20克,菟絲子15克,當歸15克,天麻10克,白芍15克,川芎6克,蛇蛻8克。 頭皮癢加百部10克,地膚子12克,白鮮皮12克;頭皮脫屑加白蒺藜15克;陰虛煩熱加丹皮10克,地骨皮12克,女貞子12克,旱蓮草10克
-
中暑驗方9則
1.蘆根15克,石膏20克,知母、竹葉、麥冬各15克,石斛10克、玉竹10克。水煎服,每天一劑,每日3次。本方適用於中暑發高熱、口渴、煩躁不安者。 2、藿香葉、香薷葉各10克,薄荷葉5克,蒼術10克,姜半夏10克,白芷10克。水煎,日一劑
-
梅毒驗方
內服,土茯苓50 苡仁30 金銀花30 防風25 川木瓜25 木通15 白癬皮15 甘草10 地膚子15 菊花15 單位:克 10劑 外洗:苦參60 明礬50芒硝50川楝子15艾葉15荊芥15地膚子30蛇床子30 單位:克 10劑 煮開後
2017-03-07 10 -
梅毒驗方秘方
[通治方] 陳實功:解毒天漿散,治楊梅瘡不問新久,遍身潰爛及筋骨作痛者。天花粉6克 防己 防風 皂角針 白蘚皮 連翹 川芎 當歸 風藤 木瓜 金銀花 蟬蛻 薏苡仁各3克 甘草1.5克 土茯苓60克水2鐘,煎8分,臨服入酒1杯,量病上下服之
-
治陰囊濕疹驗方
陰囊濕疹是陰囊最常見的皮膚病,屬於過敏反應。可分急性、慢性兩種,該疾病十分頑固,患者常因搔抓、不適當刺激引起疼痛或繼發感染。一旦發現應及時治療,一般採用中藥治療。 內服藥:龍膽草10克,梔子15克,車前草12克,金銀花30克,連翹18克,
-
治梅毒驗方
1、土茯苓100克,百部20克,苦參20克,蒲公英10克,紫花地丁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 2、土茯苓120克,菊花20克,銀花15克,藿香10克,佩蘭10克,半枝蓮10克,白花蛇舌草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
-
中醫典籍中的“醫德”
1.夫為醫之法,不得多語調笑,談謔喧嘩,道說是非,議論人物,衒耀聲名,訾毀諸醫,自矜已德。偶然治瘥一病,則昂頭戴面而有自許之貌,謂天下無雙,此醫之膏肓也。(孫思貌《論大醫精誠》) 2.凡為醫者,性存溫雅,志必謙恭,動須禮節,舉乃和柔,無自
2017-03-07 30 -
葉天士治窮病故事
葉天士 清朝名醫,醫學造詣極深,擅治外感熱證,是中醫溫病學派的創始人。他自號香岩,人稱半仙,有手到病除的本事。葉天士除了醫術精湛外,醫德也非常的高尚。從流傳下來的一些故事中可見一斑。 一天,葉天士正在藥房給病人號脈,忽見一個衣衫破爛的人冒
-
醫德名言
“人之所病病疾多,醫之所病病道少。” ——先秦 扁鵲 見《醫述》 “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故養生者,慎勿失道。” “我命在我,不在於天,但愚人不能知此道為生命之要。所以致百病風邪者,皆由恣意極情,不知自惜,故虛損生也。”
2017-03-07 40 -
兩則名醫醫德小故事
中醫文化博大精深,它是通過長期醫療實踐逐步形成並發展成的醫學理論體系。在中醫的發展過程中出現了許多醫術高超的名醫,同時他們的高風亮節和醫德醫範,至今仍被人所稱道。下面小編就給大家講兩個關於名醫醫德的兩個小故事。 一、嚴樂善怒呵殺人犯 明代
-
名醫范大捷醫德故事
中醫在傳統的道德觀念方面,有其獨具一格特色,如舍藥於鄉里,濟貧于疾危的事例。翻開中醫史冊,則歷歷在目,睹不勝睹。歷代名醫德治學之道,大多如此,對於後學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下面就和大家講一個關於范名醫的故事。 范大捷,字子謙,是鄞縣的一位
2017-03-07 10 -
何元長醫德醫範
不少病人,臨床得到醫生的精神安慰,而促使病情好轉。再配以適當藥物治療,往往很快就會取得效果。傳統的祖國醫學歷來是最講究這一道德觀念的。下面小編給大家講一個關於何元長醫生醫德和醫範的故事。 何元長醫生,身材高大魁偉,頷部長滿紅色的鬍鬚,
2017-03-07 22 -
清代名醫邵蘭蓀醫德故事
清末民初,楊汛橋集鎮上出了一個小郎中。此人醫術精湛,醫德高尚,聲譽遠播,深得人們敬仰,他就是一代江南名醫邵蘭蓀。關於邵蘭蓀的軼事,至今楊汛橋人還津津樂道。 邵蘭蓀剛出道時,用一隻小農船為四鄰八方出診,遇貧病者不收診費,有的用芋艿、蕃薯等食
2017-03-07 10 -
余景和:為醫者,當扶危濟困
余景和是清代的名醫之一,他醫術高超,醫德高尚,被世人尊稱“余仙人”,他曾大膽向店主進言,並因此治好了店主胞弟的惡疾,後研習醫術,遂聲名鵲起。 相傳,余景和在13歲去武進孟河藥店當學徒,得暇就讀《醫宗金鑒》,專心研討,寒暑無間。店主胞弟有咯
-
通俗傷寒派擅治夾虛傷寒的張景嶽
張景嶽(1563-1640),名介賓,字會卿,景嶽是其號。別號通一子,明代會稽山陰人。景岳生平精研《內經》,博覽群書,精通天文、曆法、兵法、象數、音律、易理等,醫學造諸頗深。時在京師醫名極盛,求治者盈門。一時有人將他比為仲景與東垣。
2017-03-07 11 -
通俗傷寒派重視傷寒夾證的戈維城
戈維城,字存橘,明代吳中名醫,著有《傷寒補天石》(1644年)一書,立論多宗陶節庵,在論述傷寒夾證方面較為詳細,《補天石》所論夾證有:勞力傷寒、夾食傷寒、夾氣傷寒、夾血傷寒、瘡瘍發熱傷寒、痧病傷寒、勞損傷寒、痰證傷寒、食積傷寒、虛煩傷寒
-
通俗傷寒派的學術特點
一、以廣義傷寒為研究物件 傷寒的涵義有廣狹之分,廣義的傷寒是外感熱病的統稱,狹義的傷寒則是外感風寒所致的病症。通俗傷寒派以論廣義傷寒為主,例如朱肱的《類證活人書》除論狹義傷寒以外,尚論證了傷風、熱病、中暑、溫病、濕虐、風溫、溫疫、中濕、
2017-03-07 10 -
通俗傷寒派
通俗傷寒派是研究外感熱病的傳統流派之一,它形成於北宋,明清兩代有較大的發展。在學術上該流派主張遵循傳統,在《傷寒論》的基礎上吸收歷代各家臨床經驗,從而構築起外感熱病的辨證論治體系,由於該流派的學術見解通俗、切近臨床.故在歷史上有相當大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