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溫疫派取法河間的楊栗山
楊栗山,名璿,字玉衡,又號栗山老人,清代乾隆年間溧水名醫。長於溫疫證治,著有《傷寒溫疫條辨》.(又名《寒溫條辨》)一書,其間辨析傷寒溫疫之、異同,闡發自已臨證之經驗,切於實用。 楊栗山治溫疫,其論多宗吳又可、張石頑,其法則本劉河間。他認
2017-03-07 20 -
溫疫派的學術特點
一、以溫疫病為主要研究物件 溫疫,是一種感受疫癘之毒而發生的急性熱病,其特點是發病急,病情險惡,具有強烈的傳染性,能引起流行。歷史上溫疫多次流行,給人類帶來了極大的危害。溫疫派就是在與瘟疫鬥爭中逐漸壯大起來的。其中有的善治火熱之疫,有的
-
溫疫派
溫疫派是外感熱病臨床上的一支勁旅,它以溫疫為研究物件,有獨到的學說和治療大法,十分引人注目。溫疫派肇始于金元,昌盛於明清,代表人物較多。著名的有金代的劉完素(《傷寒直格》)、明代的繆仲淳(《先醒齋醫學廣筆記》)、吳又可(《溫疫論》)、清代
-
溫熱派著《外感溫病篇》陳平伯
陳平伯,字祖恭,清松濱人,以仲景於外感溫熱無文無法,時治傷寒家徒守發表攻裡之成方,遂使溫熱之旨蒙昧不明,醫門缺典。他說:“溫者,暖也,熱也,非寒之可比也。風邪外束,則曰風溫;濕邪內侵,則曰濕溫,縱有微寒襲,不同凜洌之嚴威。是以發表宜辛涼
2017-03-07 47 -
溫熱派以《濕熱病篇》名世的薛生白
與葉天士同郡且同時,學術風格相近的薛生白,在新感溫熱病的診治上也多心得,後世多葉薛並提,視為吳們醫派的中堅。 薛生白(1681-1770),名雪,號一瓢,又號掃葉山人,磨劍山人、槐雲道人,與葉天士同郡。醫術尤精,療治多奇跡,與天士齊
2017-03-07 11 -
易水內傷派的學術特點
一、重視發病中的正虛因素 按照《內經》的傳統理論,疾病的發生和發展的原因雖錯綜複雜,但綜其大要,不外乎正虛與邪實兩方面的原因。“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說明正虛是發病的主要因素,邪湊乃正虛的結果。易水內傷派諸家均持此種觀點,李東垣將正虛指為
-
易水內傷派
易水內傷派是以探討臟腑虛損病機為主要課題,善以補益法調治內傷病的一支流派。最先宣導此方法的,是金代易州名醫張元素,他以養胃氣為家法,人稱“易州張氏學”,之後得其學生李東垣的擴充發揮,遂形成以調治脾胃為中心的臨床風格,故後世又稱為“易水派”
-
易水內傷派善以五行制化論病的周慎齋
周慎齋,名之幹,明代江東太平縣人,初從查了吾遊,後又入薛立齋門下,醫名甚著,“自明以來,江南言醫者,類宗周慎齋”(《本草述鉤元·楊時泰傳》),著有《慎齋遺書》十卷。 《本草述鉤元》謂:“慎齋善以五行制化、推人髒氣而為劑量准”。五行制化、
2017-03-07 13 -
丹溪雜病派重視陰血的戴原禮
戴原禮(1324-1405),名思恭,婺州浦江人,家世儒業,少隨父親從學于朱丹溪門下,當時丹溪弟子之中,惟原禮父子最得其傳。父卒後,原禮名婓浙之東西,晚年被徵召為御醫,又任太醫院使。 戴氏重視陰血,嘗謂:“榮者,水穀之精也,和調五藏
2017-03-07 26 -
丹溪雜病派學術特點
一、認為氣血失調是疾病的基本病機 《靈樞·本髒篇》指出:“人之血氣精神者,所以奉生而用於性命者也”。說明氣血津液是維持臟腑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與易水內傷派不同,丹溪雜病派著眼這些體內物質基礎的變化。朱丹溪說:“氣陽血陰,人身之神,陰中陽
2017-03-07 11 -
丹溪雜病派
丹溪雜病派是以探討氣血津液病機為主要課題的雜病臨床流派。創始人是元代名醫朱丹溪,他在總結金元諸名醫學術經驗的基礎上,提出從氣血痰鬱論治雜病的思想,他不專宗調補,而若眼清除體內的病理產物,或治痰,或治瘀,或調氣,或瀉火,成為翹楚卓立、自成體
2017-03-07 17 -
辨證傷寒派辨明《傷寒論》本意的程應旄
程應旄,字郊倩,清代康熙年間新安人,生卒年月不詳,著有《傷寒論後條辨》一書,以發揮方有執、喻嘉言未盡之學說。 《傷寒論》是部什麼性質的著作?這是程氏著力論證的首要問題。他認為,《傷寒論》不是治療傷寒病的全書,而是一部以傷寒為例,教人如何
2017-03-07 18 -
辨證傷寒派學術特點
一、強調六經辨證之法可以識萬病 在臨床上廣泛應用六經辨證,以此指導立法處方,是辨證傷寒派的主要特點。他們強調《傷寒論》的六經決非為傷寒一病而設,而是分司諸病的提綱,傷寒當宗此六經,雜病亦當宗此六經。柯韻伯說:“太陽之頭項強痛,陽明之胃實
-
經典雜病派強調醫歸醇正的臨床家費伯雄
費伯雄(1800-1879年),號晉卿,清末江南名醫。家居武進孟河,世代業醫,自幼敏穎過人,時人以神童目之。後承家業,頗具醫名。《清史稿》謂:“鹹同間以醫名遠近,詣診者踵相接,所居遂成繁盛之區”。又謂:“清末江南諸醫,以伯雄為最著”
-
中醫藥名對聯一
藥名對聯是勞動人民群眾消遣娛樂活躍文化生活的方式。相傳唐代詩人杜甫,老年多病,貧困潦倒,開了一間中藥店,對聯是:獨活靈芝草;當歸首烏身。由四個藥名聯成,寓意深邃。還有一副長聯:白頭翁持戟跨海馬,與木賊草寇戰百合,旋複回朝,不愧將軍國老;紅
-
中醫藥名對聯三
有位中醫,善用中藥名做對聯,一天,客人一進門就指著門口的燈籠說:“燈籠燈籠,紙(枳)殼原來只防風。”醫生笑對道:“鼓架架鼓,陳皮不能敲半下(夏)。客人進院後,讚歎道:”避暑最宜深竹院。醫生隨口對說:“傷寒尤妙小柴胡。” 客人在院子裡坐下後
2017-03-07 13 -
最早的醫學文獻—《難經》
《難經》中醫理論著作。原名《黃帝八十一難經》,3卷。原題秦越人撰,但據考證,該書是一部託名之作。約成書于東漢以前(一說在秦漢之際)。該書以問難的形式,亦即假設問答,解釋疑難的體例予以編纂,故名為《難經》。內容包括脈診、經絡、臟腑、陰陽、病
2017-03-07 28 -
最早提出血液迴圈學說--《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指出:“心主身之血脈”,認識到血液在脈管內是“流行不止,環周不休”的。還指出:“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內溉五臟,外濡腠理。”這把心臟與全身血脈的聯繫,血液在經脈中呈迴圈式的運行,內及於臟腑,外布於肌肉,並為無休止的運
2017-03-07 10 -
現存最早的《素問》、《靈樞》版本
據《三百種醫籍錄》記載,《素問》有十七種,《靈樞》有十五種不同的版本。 現存《素問》版本以金刻殘本為最早,尚存11卷。其次為元刻本,有胡氏古林書堂及讀書堂刻本,還有兩種殘本。 《靈樞》現存最早的版本是元代胡氏古林書堂刻本。 以上二者都是現
-
《圖注八十一難經》--最早全圖注釋《難經》的著作
《難經》問世以來,注釋者不下數十家。一般大多以詮解文義為主,間有繪圖,也多限於個別幾幀。而最早全圖注釋《難經》者,當數明代著名醫學家張世賢。 張世賢鑒於《難經》一書文義隱奧,讀者不易理解,因此為之繪製圖表,使每一問難均附一圖,撰成《圖注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