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溫熱派以《濕熱病篇》名世的薛生白

與葉天士同郡且同時, 學術風格相近的薛生白, 在新感溫熱病的診治上也多心得, 後世多葉薛並提, 視為吳們醫派的中堅。

薛生白(1681-1770), 名雪, 號一瓢, 又號掃葉山人, 磨劍山人、槐雲道人, 與葉天士同郡。 醫術尤精, 療治多奇跡, 與天士齊車。 所著《濕熱病篇》, 是一篇研究濕熱病證較系統而完整的文獻, 數百年來, 風行于江浙, 與葉天士《外感溫熱論》比翼交飛, 共為新感溫熱派的主要著作。

濕熱病, 據王孟英的意見是, 既受濕, 又感暑, 即是濕溫, 但亦有品邪久伏而化熱者, 是與時令密切相關的一種熱性病。 長夏初秋, 氣候溽暑,

濕中生熱, 人處於氣交之中, 怯者著而成病。 因此, 濕溫濕熱所稱不同, 然本質是一樣的, 總以濕和熱為本病的病因。

薛氏指出, 濕熱病以脾胃為病變中心, 所謂:“陽明為水穀之海, 太陰為濕土之髒, 故多陽明太陰受病”, 他又說:“病在二經之表者, 多兼少陽之位, 病在二經之裡者, 每兼厥陰風木, 以少陽厥陰同司相火, 陽明太陰濕熱內郁, 鬱甚則少火皆成壯火, 而表裡上下充斥肆逆, 故是證最易耳聾、幹嘔、發痙、發厥”。 濕熱病中, 中氣之強弱, 體質之陰陽, 是濕熱盛微疾病輕重的關鍵, 所謂:“中氣實則病在陽明, 中氣虛則病在太陰”“若濕熱之證, 不挾內傷, 中氣實者, 其病必微”。 另外, 濕與熱的分與合, 也是病勢輕重的根源, 他說:“熱為天之氣濕為地之氣熱得涅而愈熾,

濕得熱而愈橫;濕熱兩分, 其病輕而緩;濕熱兩合, 其病重而速”。 濕熱病與傷寒有受邪途徑上的不同, 他說:“太陽為寒水之髒, 主一身之表, 風寒必自表入”而“濕熱之邪從表傷者十之一二, 由口鼻而入者, 十之八九氣濕熱病與春溫亦有差異, “少陰不藏, 木火內燔, 風邪外襲, 表裡相應, 故為溫病。 太陰內傷, 濕飲停聚, 客邪再至, 內外相引, 故病濕熱”“溫病乃少陰太陽同病, 濕熱乃陽明太陰同病”, 兩者在病變部位及病變機理上不同。

在濕熱病的辨證方法上, 他採取了縱與橫兩種手法。 所謂縱, 即據上焦、中焦、下焦以分證;所謂橫, 則依據表裡, 分成表分、肌肉、筋脈、臟腑諸層次。 薛生白認為, 濕與熱的分與合, 是決定濕熱病病情輕重緩急、病勢進退的關鍵。

所謂:“熱得濕而愈熾, 濕得熱而愈橫。 濕熱兩分, 其病輕而緩;濕熱兩合, 其病重而速”。 故薛氏治療濕熱病, 大抵以權衡濕熱之輕重偏勝, 以促之兩分為大法。 如濕在表分肌, 肉, 以微苦微辛以開達肌胺, 逐濕外出, 藥如六一散合薄荷葉等;濕熱郁蒸, 上焦氣機受阻, 見脘悶懊儂、壯熱口渴, 則以枙、鼓、枳、桔輕開上焦肺氣, 氣化則濕亦化;餘邪不清, 氣濕蒙繞三焦, 脘中微悶, 知饑不食, 又以藿香、薄荷、佩蘭、批把葉等輕清之品芳化之;濕伏中焦, 汗出胸痞, 口渴舌白, 則以苦溫之品芳開之。 總之, 使濕熱分離, 其病則易愈。 《溫熱病篇》對濕熱病的證治條分縷析, 其述變證尤多, 治法活潑, 故亦被後世推為習溫病學的必讀之作。

薛氏門人邵登溉。 字步青, 對外感溫熱病亦有研究, 著《四時病機》等書。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