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通俗傷寒派重視傷寒夾證的戈維城

戈維城, 字存橘, 明代吳中名醫, 著有《傷寒補天石》(1644年)一書, 立論多宗陶節庵, 在論述傷寒夾證方面較為詳細, 《補天石》所論夾證有:勞力傷寒、夾食傷寒、夾氣傷寒、夾血傷寒、瘡瘍發熱傷寒、痧病傷寒、勞損傷寒、痰證傷寒、食積傷寒、虛煩傷寒、腳氣傷寒、大頭傷寒、黃耳傷寒、赤膈傷寒、結陰傷寒、結陽傷寒、妊娠傷寒、產後傷寒、溫病傷寒、熱病傷寒、秋涼傷寒、冬溫傷寒、時行疫證、寒疫傷寒、兩感傷寒等。 這些夾證傷寒都有各自的病機特點、臨床表現與治法方藥。 如夾血傷寒為內傷血鬱又兼外感寒邪, 頭疼身熱, 惡寒煩渴,

胸脅小腹痛, 左手脈緊澀, 右手脈緊澀, 治以解表為先, 方如桂枝湯;下瘀血為次, 輕則犀角地黃湯, 重則桃仁承氣湯。 若頭痛惡寒止, 身熱煩渴, 小便利, 次便黑, 口語無倫, 此內傳心脾二經, 使人昏迷沉冠, 名挾血如見祟狀, 用當歸活血湯。 可以看出, 這種方類方法是與朱肱《活人書》的正名思想一脈相承的。 以後, 又為張石頑、俞根初諸家所繼承, 而形成通俗傷寒派辨病的特色。

戈氏長於察目、察耳、察鼻、察唇齒、察舌以辨別五臟虛實, 判斷生死吉凶, 以及病在何經, 當現何證、指導治療等。 在通俗傷寒派中也很突出。

相關用戶問答
  • 1回答

    傷寒和副傷寒有什麼區別?

    感染傷寒後會出現持續性發燒、頭痛、不適、厭食、相對性心律減慢、脾臟腫大,身軀出現紅疹、咳嗽,成年人較常見有便秘或腹瀉,淋巴組織病變,若不治療,會造成小腸出血或穿孔。副傷寒之症狀較輕,死亡率也較低。 [詳細答案]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