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通俗傷寒派的學術特點

一、以廣義傷寒為研究物件

傷寒的涵義有廣狹之分, 廣義的傷寒是外感熱病的統稱, 狹義的傷寒則是外感風寒所致的病症。 通俗傷寒派以論廣義傷寒為主, 例如朱肱的《類證活人書》除論狹義傷寒以外, 尚論證了傷風、熱病、中暑、溫病、濕虐、風溫、溫疫、中濕、濕溫、溫毒等病;而俞根初的《通俗傷寒論》以傷寒兼證的形式, 論述了痧、疫、虐、風、濕、春溫、秋燥、伏暑、濕溫、冬溫、赤膈傷寒、發斑傷寒等二十個病症。 將廣義傷寒作為研究物件, 是通俗傷寒派繼承傳統疾病分類方法的結果。 《素問·熱論》說:“今夫熱病者, 皆傷寒之類也。

”《難經·五十八難》說:“傷寒有五, 有中風, 有傷寒, 有濕溫, 有熱病, 有溫病。 ”唐代《千金方》引《小品方》說:“傷寒, 雅士之辭, 雲夭行溫疫, 是田舍間號耳。 ”可見古人所雲傷寒是指多種外感熱病。 而且該流派認為《傷寒論》本身就是治療外感百病的專書, 傷寒涵義的確定, 能為繼承《傷寒論》外感熱病診療體系提供必要的前提。 正如俞根初說:“傷寒為外感百病之總名, 故張仲景醫聖著《傷寒論》, 後賢推為通治六氣感證之要書。 ”其次, 將諸多外感熱病合起來研究, 也是各家臨床實踐的結果。 外感熱病種類複雜, 再加上病者的個體差異, 病情就更為複雜多變。 或寒熱雜感, 或濕燥互見, 或虛實混淆, 或陰陽疑似, 這就要求醫者有知常達變的能力, 所以俞根初說:“人皆謂有百病莫難於傷寒,
予謂治傷寒何難?治傷寒兼證稍難, 治傷寒夾證較難, 治傷寒複證更難, 治傷寒壞證最難”(《通俗傷寒論》)為了培養這方面的辨證論治能力, 通俗傷寒派諸家不僅僅主張將外感諸病合論, 而且將一些雜病也作為傷寒的夾證來看待。 朱肱在《類證活人書》中專列一卷論痰證、食積、虛煩、腳氣, 認為與傷寒相似而非傷寒, 若見發熱惡寒而作傷寒治之夭橫者多矣, 故列出以告醫者。 以後陶華、戈維誠、張景岳、張潞諸家均對此類傷寒中的雜病問題作過闡發, 並逐步形成了夾證傷寒的概念, 至俞根初《通俗傷寒論》對此論述更為周詳。 顯然, 這種傷寒雜病合論的方法是與《傷寒論》一脈相承的。 通俗傷寒派以廣義傷寒為研究物件,
其所強調的倒不僅僅在於搞清每個病種的病因病機, 而是強調了在外感熱病的診療中醫者的辨證論治能力。

二、強調六經

作為古代留下的唯一以傷寒為題的著作, 《傷寒論》無可非議地成為通俗傷寒派的證治準繩, 其六經亦成為構築外感熱病診療體系的基本框架, 故各家均強調六經理論的應用及指導作用。 宋代的朱肱將六經視為六條經絡, 指出“治傷寒先須識經絡, 不識經絡, 觸途冥行, 不知邪氣之所在。 ”同時代的傷寒名家龐安時則將六經與臟腑相配, 作為四時溫病的分證理論, 但由於未弄清《傷寒論》六經與《素問·熱論》六經的區別, 他們的認識影響了六經辨證體系的進一步拓展。 明代以後,

這種認識逐步改變, 如陶華在《傷寒六書》中就否定以《素問·熱論》六經始太陽而終厥陰的次序及傳變日期來決定傷寒的診治。 張崇嶽也反對傷寒傳足經不傳手經的提法, 認為“傷寒傳足亦傳手, ”而治傷寒關鍵在於“先辨陰症、陽症”, 並闡明了表、裡、寒、熱、虛、實的六變理論, 這就使該派在六經理論的認識上逐步擺脫《素問》的影響, 而完全繼承《傷寒論》的辨證論治體系。 清代俞根初集各家之經驗, 以六經分主形層、病證、脈象、舌苔、治法、方藥, 由此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六經辨證體系。 對於溫病學說, 清代的通俗傷寒派採取了相容並稽、消化吸收的態度, 他們認為六經是傷寒百病的辨證綱領, 溫病當然不能例外, 任何欲與六經相提並論的觀點均是錯誤的。
如俞根初認為喻嘉言以三焦辨治疫證的觀點只不過是“變通之捷訣, ”“ 而“以六經吟百病, 為確定之總訣”。 何廉臣在《通俗傷寒論》的批註中也批評了《溫病條辨》不講六經只定三焦的錯誤, 認為六經”包括三焦而一無遺憾”。 因而, 無論是俞根初的《通俗傷寒論》還是吳貞的《傷寒指掌》、章虛穀的《傷寒論本旨》, 都能在六經的框架中包蘊吳又可、葉夭士、薛生白、吳鞠通諸溫病家的學說和經驗。

三、善於吸收民間醫療經驗

對於外感熱病的治療, 民間有豐富的經驗, 當年張仲景珆《傷寒論》, 也多方尋求諸家驗方, 即所謂“博采眾方”。 《傷寒論》以後, 這方面的經驗方藥不斷增多, 從《于金方》、《外台秘要》、《太平聖惠方》、《聖濟總錄》等方書所收載的大量通俗傷寒方來看, 在《傷寒論》113 方以外,確實有許多實用有效的好辦法。對此,通俗傷寒派作了總結整理工作,補充了《傷寒論》的不足,例如朱膿從《千金》、《外台》、《聖惠》諸書中選了百余張方劑寫入《類證活人書》, 彌補《傷寒論》缺乏陰毒傷寒、時行溫疫、溫毒、發斑等病症處方的缺陷。張潞在《傷寒緒論》中也收載了百余張臨床常用的驗方,如香蘇散、葛根蔥白湯、達原飲等。由於通俗傷寒派均為臨床家,各家大都創制新方,如陶華的柴葛解肌湯、羌活沖和湯、黃龍湯,俞根初的蘇羌達表湯、蒿芩清膽湯、羚角鉤藤湯等,均為後世所慣用。

除補充驗方以外,通俗傷寒派還注意吸收各家的診斷經驗。如舌診、腹診、目診、鼻診、唇齒診等,在《傷寒六書》、《傷寒補天石》、《傷寒緒論》、以及《通俗傷寒論》中記載較詳,可以參閱。

四、注重宜傳和普及

通俗傷寒派的著作大多比較通俗,文字淺顯,文體不拘,故歷來受到廣大臨床醫生的歡迎。例如朱肱的《類證活人書》以問對的形式講解《傷寒論》理法,文字通俗曉暢。故刊行以後,當時醫家奉為臨證秘典,發揮增訂以及編為歌括誦習者頗多。俞根初《通俗傷寒論》的體裁,依次為傷寒要訣、傷寒本證、傷寒兼證、傷寒夾證、傷寒壞證、傷寒複證、痙後調理法,直捷了當,簡明樸實,且書中內容均為實踐經驗,無空虛造作之言,故近百年來風行江浙。明代陶華的《傷寒六書》文句雖俗,但由於多為經驗之談,故也曾風行一時。通俗傷寒派這個特點是與各家均為臨床高手有關。

在《傷寒論》113 方以外,確實有許多實用有效的好辦法。對此,通俗傷寒派作了總結整理工作,補充了《傷寒論》的不足,例如朱膿從《千金》、《外台》、《聖惠》諸書中選了百余張方劑寫入《類證活人書》, 彌補《傷寒論》缺乏陰毒傷寒、時行溫疫、溫毒、發斑等病症處方的缺陷。張潞在《傷寒緒論》中也收載了百余張臨床常用的驗方,如香蘇散、葛根蔥白湯、達原飲等。由於通俗傷寒派均為臨床家,各家大都創制新方,如陶華的柴葛解肌湯、羌活沖和湯、黃龍湯,俞根初的蘇羌達表湯、蒿芩清膽湯、羚角鉤藤湯等,均為後世所慣用。

除補充驗方以外,通俗傷寒派還注意吸收各家的診斷經驗。如舌診、腹診、目診、鼻診、唇齒診等,在《傷寒六書》、《傷寒補天石》、《傷寒緒論》、以及《通俗傷寒論》中記載較詳,可以參閱。

四、注重宜傳和普及

通俗傷寒派的著作大多比較通俗,文字淺顯,文體不拘,故歷來受到廣大臨床醫生的歡迎。例如朱肱的《類證活人書》以問對的形式講解《傷寒論》理法,文字通俗曉暢。故刊行以後,當時醫家奉為臨證秘典,發揮增訂以及編為歌括誦習者頗多。俞根初《通俗傷寒論》的體裁,依次為傷寒要訣、傷寒本證、傷寒兼證、傷寒夾證、傷寒壞證、傷寒複證、痙後調理法,直捷了當,簡明樸實,且書中內容均為實踐經驗,無空虛造作之言,故近百年來風行江浙。明代陶華的《傷寒六書》文句雖俗,但由於多為經驗之談,故也曾風行一時。通俗傷寒派這個特點是與各家均為臨床高手有關。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