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後身痛病證簡介
產褥期內,出現肢體、關節酸痛、麻木、重著者,稱為“產後身痛”,亦稱“遍身痛”、“產後關節痛”。 本病類似于西醫學風濕、類風濕引起的關節痛。本病的發生與產後營血虧虛或風寒濕邪稽留有關。 血虛 素體血虛,產後失血過多,陰血虧虛,四肢百骸、筋
-
產後身痛辨證論治
【概述】 產褥期間出現肢體關節酸楚、疼痛、麻木、重著感者,稱為“產後身痛”。本病發生於產後,屬產後病範疇。產婦由於分娩失血,耗傷精力,百脈空虛,易患身痛,主要病因有血虛、腎虛、血瘀和感受外邪等。本病中藥治療預後較好。 【辯證分型】 1、
2017-03-04 13 -
產後腹痛的辨證論治
產後腹痛有虛實之分。血虛者,小腹隱痛,喜按,惡露量少,色淡;血瘀者,小腹疼痛拒按,惡露量少,色黯有塊;熱結者,小腹灼痛,按之劇痛,惡露初則量多,繼則量少,甚如敗膿。 血虛型 主要證候:產後小腹隱隱作痛,喜揉喜按,惡露量少,色淡,頭暈眼花,
2017-03-04 10 -
產後腹痛的病因病機
產婦分娩後,小腹疼痛者,稱為“產後腹痛”,又稱“兒枕痛”。本病相當於西醫學的產後宮縮痛及產褥感染引起的腹痛。 病因病機 產後腹痛的主要機理有不榮而痛與不通而痛虛實兩端。 一、血虛 素體虛弱,氣血不足,因產重虛,複因產後失血過多,沖任血虛
-
產後尿血病證簡介
產後尿血病證名。出《諸病源候論》卷四十四產後尿血候:夫產損傷血氣,血氣則虛而挾於熱,搏於血,血得熱流滲於胞,故血隨尿出,是為尿血。”又名產後溺血。 治宜清熱涼血止血,用發灰、滑石,地黃汁調下。若兼有小腹痛者,為敗血流入膀胱,宜用小薊湯主
2017-03-04 10 -
產後痙病的病因病機
產褥期間,突然項背強直,四肢抽搐,甚則口噤不開,角弓反張者,稱為“產後痙證”,又稱“產後發痙”、“產後痙風”。 本病血虛型相當於西醫學的產後搐搦症,感染邪毒型相當於西醫學產後破傷風。後者病情變化迅速,若治不及時,常可危及產婦生命。 病因
-
產後汗症病證簡介
產後汗症包括產後自汗、產後盜汗。產後氣虛腠理不密,出現汗出不止,動則益甚者,為產後自汗。陰虛內熱,出現睡時汗出,醒後即止者,為產後盜汗。 1、婦女產後汗出量過多,持續時間長。 2、產後自汗表現為靜止汗出不止,動則愈甚,或但頭汗出,甚或面
2017-03-04 11 -
產後發熱的辨證論治
產後發熱有虛有實,其證各異。在注意多虛多瘀的基礎上,治療應以調和營衛為主。感染邪毒者,其證危篤,變化多端,必要時中西醫結合治療。 感染邪毒型 主要證候:產後發熱惡寒,或高熱寒戰.小腹疼痛拒按,惡露初時量多,繼則量少,色紫黯,或如敗膿,其
-
產後發熱的病因
產褥期內,高熱寒戰或發熱持續不退,並伴有其他症狀者,稱為“產後發熱”。 本病感染邪毒型發熱,相當於西醫學產褥感染,其重症,可危及產婦的生命,應予重視。 病因病機 引起產婦發熱的原因很多,而與本病關係密切的主要病因病機有感染邪毒,正邪交爭
-
血虛陽浮型產後發熱
治療方法:當歸補血湯。 證候表現:若產後虛煩發熱作渴面赤。 處方:當歸補血湯。 出處:《濟陰綱目》·卷之十三(卷)·產後門 原文:若作渴面赤,宜用當歸補血湯。
-
陰虛火旺型產後發熱
治療方法:加減一陰煎加白薇、青蒿、鱉甲。 病因病機:若陰虛火旺。 證候表現:症見午後潮熱,顴紅口渴,大便乾燥,舌紅苔少,脈細數者。 治則治法:治宜滋陰養血,和營清熱。 處方:加減一陰煎(《景嶽全書》)。 方用:加減一陰煎加白薇、青蒿、鱉
2017-03-04 33 -
外感型產後發熱
證候表現:產後惡寒發熱,鼻流清涕,頭痛、肢體酸痛,無汗,舌苔薄白,脈浮緊。 病因病機:產後元氣虛弱,衛陽不固,腠理不實,風寒襲表,正邪交爭,則惡寒發熱,頭痛,身痛;風寒束表則無汗;肺氣失宣則鼻流清涕;苔薄白,脈浮緊,為風寒襲表之征。 治
2017-03-04 17 -
暑入心營型產後發熱
治療方法:清營湯送服安宮牛黃丸或紫雪丹或至寶丹。 證候表現:神昏譫語,灼熱煩躁,甚或昏迷不醒,或猝然昏倒,不省人事,身熱肢厥,氣喘不語,牙關緊閉,舌絳脈數者。 治則治法:治宜涼營泄熱,清心開竅。 病因病機:若暑入心營。 處方:清營湯(《
-
外感暑熱氣津兩傷型產後發熱
證候表現:症見身熱多汗,口渴心煩,體倦少氣,舌紅少津,脈虛數。 病因病機:為外感暑熱,氣津兩傷。 治則治法:首先改善暑熱環境,降溫通風。治宜清暑益氣,養陰生津。 處方:王氏清暑益氣湯(《溫熱經緯》)。 出處:《中醫婦科學》·第四章產後病
2017-03-04 66 -
邪入少陽型產後發熱
治療方法:小柴胡東加味。 證候表現:症見寒熱往來、口幹、咽幹、目眩、默默不欲食,脈弦。 病因病機:若邪入少陽。 治則治法:治宜和解少陽。 處方:小柴胡湯(《傷寒論》)。 方用:小柴胡東加味。 出處:《中醫婦科學》·第四章產後病(篇)·第
2017-03-04 10 -
瘀熱挾濕型產後發熱
治療方法:可選抵當湯合四妙勇安湯隨症加減。 證候表現:若產後1~2周寒戰、髙熱反復發作,抗菌治療無效,或見下肢腫脹發硬、皮膚發白,小腿腓腸肌與足底疼痛與壓痛,甚者痛不可著地,舌暗脈弦。 病因病機:熱毒、瘀阻與濕邪留滯經脈肌膚是其主要病機
2017-03-04 14 -
熱毒挾瘀型產後發熱
治療方法:方用大黃牡丹皮東加敗醬草、紅藤、益母草。 證候表現:若持續高熱,小腹疼痛劇烈,拒按,惡露不暢,穢臭如膿,煩渴引飲,大便燥結,舌紫暗,苔黃而燥,脈弦數者。 病因病機:此乃熱毒與瘀血互結胞中。 治則治法:治宜清熱逐瘀、排膿通腑。
2017-03-04 15 -
熱盛津傷型產後發熱
證候表現:若高熱不退,大汗出,煩渴引飲,脈虛大而數者。 病因病機:屬熱盛傷津之候。 治則治法:治宜清熱除煩,益氣生津。 處方:白虎加人參湯(《傷寒論》)。 出處:《中醫婦科學》·第四章產後病(篇)·第三節產後發熱(章) 原文:若高熱不退
2017-03-04 16 -
血虛感寒型產後發熱
病因病機:凡新產後,榮衛俱虛。 證候表現:易發寒熱,身痛腹痛。 處方:決不可妄投發散之劑,當用生化湯為主,稍佐發散之藥。 治則治法:大抵產後,先宜補血,次補氣。 處方:若偏補氣而專用參、芪,非善也。產後補虛,用參、芪、芎、歸、白術、陳皮
-
氣血兩虛型產後發熱
治療方法:十全大補湯。 證候表現:婦人產後惡寒噁心,身體顫,發熱作渴。 病因病機:人以為產後傷寒也,誰知是氣血兩虛,正不敵邪而然乎?大凡人之氣不虛,則邪斷難入。產婦失血既多,則氣必大虛,氣虛則皮毛無衛,邪原易入,正不必戶外之風來襲體也,
2017-03-04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