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我保健防秋燥
一到秋天,人們都有這樣的感覺,皮膚變得緊繃繃的,甚至起皮脫屑,毛髮枯而無光澤,頭皮屑增多,口唇乾燥或裂口,鼻咽燥得冒火,大便幹結。這種種表現都是由秋季氣候變化帶來的。某些疾病在秋燥的作用下,也易復發或加重,如支氣管擴張、肺結核等。因此,如
2011-01-25 6 -
秋季護胃重“五養”
入秋以後,氣候漸涼,是胃病的多發與復發季節。祖國醫學認為,胃腸道對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如果防護不當,不注意飲食和生活規律,就會引發胃腸道疾病而出現反酸、腹脹、腹瀉、腹痛等症,或使原來的胃病加重。 那麼,秋季如何護胃呢?這就要重“五養”。
2011-01-25 7 -
秋季養生貴在巧
一般說來,秋季養生可以分為初秋、中秋和晚秋3個階段。 初秋之時,欲食之味宜減辛增酸,以養肝氣。古代醫學家認為,秋季,草木零落,氣清風寒,節約生冷,以防疾病,此時宜進補養之物以生氣。《四時纂要》要說:“取枸杞浸酒飲,耐老。” 中秋炎熱,氣候
2011-01-25 4 -
夏季臭汗症簡易療法
臭汗症多見於青年人,輕者僅在活動出汗時雙腋散發特殊臭味,重者平時不運動出汗也可聞到異臭味。少數人除腋臭外,外陰、乳暈、雙足等處也可散發特殊臭味。夏季天氣炎熱格外明顯,臭汗症實在令青年人煩惱。現代醫學認為本病跟遺傳和細菌分解汗液有關。特介紹
2011-01-25 7 -
夏季養生宜養脾
中醫認為,夏天人體消耗較大,需要加強中脾的“工作”,才能不斷地從食物吸收營養。同時,夏天人們大量食冷飲和瓜果,易損傷脾胃,有很多人容易“苦夏”,表現為不思飲食、乏力。而通過健脾益氣則往往能達到開胃增食、振作精神的效果。 醒脾法 用生蒜泥1
2011-01-25 8 -
夏季如何預防類風濕性關節炎?
祖國醫學認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簡稱類風關)的發生,是由於正氣虧虛,風寒淡邪乘虛入侵所致。類風關的關節腫痛症狀在冬季寒冷季節往往較為嚴重,尤其是索體陽所不足者更是如此。那麼能不能冬病夏治呢?答案是肯定的。 夏季預防類風關關鍵有兩點:一是顧護
2011-01-25 10 -
男人如何護理皮膚更有效
養生之道網:“天生麗質,膚如凝脂”向來是用來形容女性的。對於男人,傳統的觀點就是:粗點,糙點,才是男兒本色。這種觀念很狹隘也很古老,似乎男人一沾化妝品或潤膚霜,即刻便被感覺有些脂粉味,其實這是一個意識的誤區。男人的皮膚也不是刀槍不入、五毒
2011-01-25 6 -
多日感冒
蔥白(連須)、生薑片5錢、水一碗煎開、加適量紅糖乘熱一次服下(蔥薑不需服下),並馬上睡覺,出汗即愈。 另外,要在晚上睡覺前,用大蒜頭搗成糊狀,敷兩足心(湧泉穴,每足心敷黃豆粒大即可),用布包好,次日晨揭去,連用2-3天即愈。
2011-01-25 10 -
當心春風“吹”來口角炎
春天風沙大,氣候乾燥,如果蔬菜等相對進食不足,容易導致維生素不足。補充維生素B2、維生素A或適當食用胡蘿蔔、番茄、洋蔥、菠菜及水果會有好處。春天常曬衣物及被褥、濕掃房間,使用加濕器,經常通風換氣,必要時配合服用板藍根沖劑、大青葉沖劑,或以
2011-01-25 10 -
為什麼春天要注意防“風”
春天要注意防“風”,先瞭解一下風對人體的影響。氣流即是風。一般認為在氣溫>18℃時,室內微小氣流(0.1~0.2米/秒)對穿衣服者的體溫調節不起作用,氣流從0.5米/秒起開始影響人的體溫調節和主觀感覺。低氣溫時,氣流能加強熱的傳導和對流,
2011-01-25 10 -
古人為何強調“春夏養陽”?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有這樣一段養生方法:“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極,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根據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學說,春夏季節正是大自然氣溫上升,陽氣逐漸旺盛的時候,此時養生宜側重于養陽,才能
2011-01-25 5 -
春季小兒如何進補?
春季是萬物生長的季節,此時小兒生長發育也較快,需要較多的營養物質。但春季進補與冬季有所不同。例如冬季常用的膏方就不適宜在春季服用,因為春季氣溫增高,雨水量多,空氣中濕度較高,膏滋藥容易發黴變質,不能久茂。因此,春季中藥進補以用湯劑或中成藥
2011-01-25 31 -
春食萵苣有哪些益處?
萵苣又稱萵筍,有生拌、炒菜、曬乾鹽漬、醬制等多種食用法,美味可口。萵苣的營養價值較高,500克萵苣含鐵約12毫克,還有很豐富的鈣、脂肪和葉酸。兒童常吃萵苣對長牙、換牙很有幫助。萵苣嫩莖中的白色漿液還有催眠作用。 萵苣含葉酸豐富。懷孕早期孕
2011-01-25 7 -
踏青對人體健康有什麼益處?
民間習俗在清明節前後踏青掃墓,既紀念先人,又可到綠色的天地中沐浴身心,春遊健身。 在明媚的春天,芳草繁花,欣欣向榮,棲身其間,對長期從事體力、腦力勞動所引發的氣機紊亂狀態必能有所改善,疲倦、憂鬱不知不覺會悄然離去,心理活動可得到逐步調節,
2011-01-25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