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柿系良藥
秋季正是柿子的上市季節,柿子老幼皆宜,甜膩可口,營養豐富,含有大量胡蘿蔔素、維生素c、葡萄糖、果糖及碘、鈣、磷、鐵等礦物元素,而且還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鮮柿、柿餅、柿霜、柿蒂、柿葉都可入藥。 鮮柿 味甘、澀,性涼,具有清熱潤肺、生津止渴、
2017-03-10 5 -
仲景五瀉心湯異同辨
五瀉心湯出自仲景《傷寒論·太陽篇》,用以治療太陽病誤下變證的五種痞證。痞證是指患者胃脘部有痞悶不舒或有堵塞感的一種自覺症狀,不僅可見於傷寒誤下邪陷,亦可見於內科雜病、溫熱病等。仲景五瀉心湯,首創辛開苦降、寒溫並用的治療大法。五瀉心湯既有病
2017-03-10 7 -
丹參片不宜與四類藥同服
抗凝血藥:如阿司匹林具有抗凝血的作用,而丹參片具有活血的作用,二者合用可能會引起嚴重出血,甚至有生命危險。 抗酸藥:如三矽酸鎂、氧化鎂合劑、複方氧化鎂合劑、胃舒平、胃得樂片等共同服用。因為與上述藥物同用會產生絡合效應,進而會降低丹參的藥效
2017-03-10 10 -
白術育苗操作規程
白術選地有“四怕三喜”(怕旱、怕濕喜燥、怕熱喜涼、怕熟喜生)的特性。山區或丘陵地區育苗地一般宜選通風、涼爽、排水良好地塊。選生荒或停種4年以上的二荒地最好,熟地以前茬為禾本科植物的輪作地為宜,切忌與馬鈴薯、白菜、辣椒、烤煙、花生、玄參等作
2017-03-10 9 -
鹿角膠為止咳之良藥
鹿角膠為鹿角煎熬濃縮而成的膠狀物。味甘、咸,性溫,歸肝、腎二經。有溫腎益精,養血安胎及止血之佳效,故而多用於虛勞羸瘦、頭暈耳鳴、腰膝酸軟、陽痿滑精、宮寒不孕、胎動不安、崩漏帶下、吐血、衄血、咯血、尿血、陰疽等證。近年來,筆者將本品運用於咳
2017-03-10 26 -
腹痛用藥辨析
腹痛原因很多,部位上有少腹、小腹、大腹之別。痛在臍上,病多屬脾;痛在臍兩側及少腹,病多在肝;痛在臍下,病多屬腎;脹痛多氣滯,刺痛多血瘀,冷痛為寒,灼痛多熱,隱痛多虛等。臨證用藥多有不同,當細辨析。 香附、川楝子止腹痛,以肝氣鬱滯腹痛為用,
2017-03-10 8 -
去積導滯萊菔子
萊菔子臨床上多炒用,也有生用的,“生升熟降”,用時需搗碎,炒萊菔子,要炒黃。萊菔子性味辛、苦,無毒。為健胃、祛痰劑。功能:下氣、化痰、消食。主治胃炎、支氣管炎、痰喘、食積、氣滯、胸悶、腹脹等。 降壓:血隨氣動,萊菔子降氣的同時並能降壓。用
2017-03-10 10 -
生薑乾薑入藥不一樣
薑是一種人們熟悉的菜肴和調味品,也是大多數人所知的一味常用中藥,無論是生薑還是乾薑都有一定的防病治病作用。但我們應當看到,兩薑在性能與藥理作用方面是有差異,不能隨意混用的。尤其對乾薑的使用要慎重,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副反應。 生薑具有辛溫解表
2017-03-10 9 -
如何烊化中藥
當醫生給病人開中藥處方的時候,有時候在處方中某味中藥的後面用擴號寫著先煎、後下、包煎、烊化或沖服等字樣。尤其是用阿膠等膠類中藥材配伍其他中藥治療各種病症時,醫生通常會注明“烊化”字樣,也就是用熱溶液將其溶化的意思。而所謂的熱溶液,可以是白
2017-03-10 23 -
皂莢祛痰功效芻議
皂莢系豆科植物皂莢樹的果實,性味辛,溫,有小毒,歸肺、大腸經,有祛痰之殊功。考其祛痰之力,本草諸家多有描述。《藥品化義》雲:“皂莢味大辛主升散……為搜痰快藥”,《日華子》曰其“消痰”,《得配本草》稱其“搜風除痰”,《本草綱目》載:“通肺及
2017-03-10 16 -
附子用之不慎亦傷陽
《傷寒雜病論》中用附子共有39方,以“枚”作為計量單位的有34方,最少者用1枚,最多者用3枚。經實物考察折算,1枚附子約5克,可知仲景用附子量當在5~15克之間,用量不及則無濟於病,太過則損傷陽氣。然為醫皆知附子溫壯陽氣,未有問津附子亡損
2017-03-10 7 -
黃芩炮製不同療效有差異
黃芩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的功效,在應用上有生用、炒用、酒炒、炒炭的區別,由於炮製方法不同,功效有一定的差異。 生黃芩:偏於清熱燥濕,多用於濕熱病症,如濕溫、黃疸、瀉痢、熱淋等證,常與滑石、通草、豆蔻、梔子等
2017-03-10 44 -
花椒椒目功效大不同
花椒與椒目均來源於芸香科灌木或小喬木植物花椒或青椒,但功效卻不相同。 花椒是成熟的果皮,味辛,性熱,歸脾、胃腎經,具有溫中、止痛、殺蟲的功效,用治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常與乾薑、人參、蒼術、厚朴等配伍;單用本品炒熱布包溫
2017-03-10 36 -
茯苓用藥部位不同功用不一
茯苓為多孔菌科茯苓的乾燥菌核,多寄生于馬尾松或赤松的根部。味甘淡、性平,既善滲濕利水,又能健脾寧心。其用藥部位不同,功用不一:茯苓皮:為茯苓菌核的外皮,功能利水消腫。主治水腫、小便不利等病症。赤茯苓:為削去外皮後的淡紅色部分,功能滲利濕熱
2017-03-10 13 -
白芷簡介
白芷與川芎相伍善治頭痛,白芷與羌活同用善祛風寒。其氣味芳香,有通經活絡之功。治療暑月吐瀉、腹痛、頭暈、頭痛、牙痛、中暑等病症,餘常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的衛生防疫寶丹治之,取效甚捷。方用:粉甘草300克,細辛45克,白芷30克,薄荷12克
2017-03-10 7 -
薄荷簡介
薄荷辛涼解表,善除風熱。外感風熱,出現發熱口渴,有汗不多(或無汗),頭痛,咳嗽,咽痛,舌尖紅,苔薄黃,脈浮數等症狀,余常用《溫病條辨》中的銀翹散治之,方用:金銀花、連翹各30克,桔梗、薄荷、淡竹葉、甘草、荊芥穗、淡豆豉、牛蒡子各20克。共
2017-03-10 11 -
牛蒡子簡介
牛蒡子清熱解毒,散結消腫之良藥,治療乳癰極效,如瓜蔞牛蒡子湯(見瓜蔞條下)。治療痄腮極效,如普濟消毒飲。治療外感風熱引起的咽喉腫痛,餘常用《證治準繩》之牛蒡湯,其效頗驗。方用牛蒡子15克,防風、荊芥穗各10克,大黃、薄荷、甘草各5克,水煎
2017-03-10 9 -
蟬蛻簡介
蟬蛻疏風透疹之主將,治療風疹(蕁麻疹)餘常用《和劑局方》消風散,方用:荊芥、防風、羌活、川芎、僵蠶、藿香、茯苓、黨參、陳皮、厚樸、蟬蛻、炙甘草。共研細末,每次服6~9克,1日2次。有熱象者,加金銀花、連翹、黃芩、梔子;腹痛,加川楝子、延胡
2017-03-10 3 -
五加皮南北有別
現代使用的五加皮藥材,有南五加和北五加之分,南五加即通常所說的五加皮,北五加習稱香加皮,二者來源不同,功效也不一樣,要區別使用。五加皮為五加科落葉小灌木細柱五加的根皮,味辛、苦,性溫,無毒,具有祛風濕、強筋骨的作用,多用於治療風濕痹痛、四
2017-03-10 6 -
蔓荊子簡介
蔓荊子升清陽,清頭目,治頭痛最效。治療因中氣不足、清陽不升所致的頭暈頭痛,耳聾耳鳴,視力減退等症,餘常用《東垣試效方》中的益氣聰明湯。方用:人參、黃芪、蔓荊子各15克,葛根、黃柏、白芍、升麻各10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劑,2次分服。
2017-03-10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