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溲血
即“尿血”,也叫“溺血”。是指小便中混有血液或血塊,排尿時無明顯疼痛,雖間有輕微的脹痛或熱痛,但不像血淋的小便艱澀,疼痛難忍。因此一般以有痛的叫“血淋”,不痛的叫“溲血”。臨床上分虛證和實證。實證多突然發作,尿血鮮紅,排尿時尿道有熱澀感
2017-03-12 17 -
鶴膝風
以膝關節腫大疼痛,而股脛的肌肉消瘦為特徵,形如鶴膝,故名。病由腎陰虧損,寒濕侵於下肢、流注關飾所致。大多由“曆節風”發展而成。 症狀 病後膝關節腫大變形,股脛變細,形如鶴膝者。該病多由經絡氣血虧損,風邪外襲,陰寒凝滯而成,致肌肉日瘦
2017-03-12 6 -
頭重
頭部自覺重墜的症狀,並覺頭如被布帶裹紮之感。多由外感濕邪或濕痰內阻所致。如《素問.生氣通天論》:「因於濕,首如裹,……」。因感外濕的,有表證,頭重而頸項酸痛;由濕痰內阻的,無表證,頭重而眩暈,噁心,胸脘痞悶,胃納呆滯,四肢困倦。此外,氣
2017-03-12 14 -
偏沮
“沮”潤濕之意。“偏沮”是偏於半身出汗的症狀,因患側無汗,健側有汗,故偏於半身潤濕。由於氣血不能暢流周身所致。可見於中風或某些植物性神經系統的功能紊亂的疾病。《素問.生氣通天論》:「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偏沮,證名。汗出偏於半身,
2017-03-12 79 -
痰飲
廣義的痰飲是指多種水飲病的總稱,泛旨體內水液轉輸不利,停積於體腔、四肢等處的一類疾病。(類似於水腫Edema)。中醫認其主因系脾、肺、腎三髒功能失調,相互影響所致,尤其是脾陽失於健運,三焦氣化障礙留積而成。狹義的痰飲,是水飲病的一種,分
2017-03-12 9 -
下氣
氣由腸道中泄出者,俗稱放屁。指人身下部之氣。指降氣的治法(參見“降氣”條)。 ①人體下部之氣。《靈樞·口問》:“下氣不足,則乃為痿厥、心悗。” ②症名。腸胃鬱結,排泄氣體,即矢氣。《雜病源流犀燭·諸氣源流》:“下氣,腸胃鬱結病也。蓋
2017-03-12 8 -
菜子七的功效與作用
功能主治 化痰止咳;活血止痛。主百日咳;慢性支氣管炎;有經不調;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 附方 治百日咳:菜子七根五錢至一兩。水煎,每日一劑,分三次服;或用於品研粉,蜂蜜拌服。 摘錄 《中華本草》
2017-03-12 7 -
蛔厥
因蛔蟲感染而引起急性腹痛和四肢厥冷的病症。症見腹部絞痛,四肢發涼,痛甚則汗出,或吐涎沫,或吐蛔蟲,時發時止,或伴有寒熱,胃腸功能紊亂等證候。類於肚道蛔蟲或蛔蟲性腸梗阻病。 蛔厥,因蛔蟲感染而引起急性腹痛和四肢厥冷的病症。症見腹部絞痛,
2017-03-12 35 -
茨菇草的功效與作用
功能主治 調經;催產;行氣。主月經過多;難產;胸悶;氣脹。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鮮品,15-30g。 附方 ①治月經過多:鮮茨菇草五錢至一兩,葉下花根五錢,煎服。 ②治難產(在胎位、產道正常情況下):茨菇草五錢,卷柏五錢,
2017-03-12 8 -
酒脹
脹之因於酒積所傷而得病,故名。主要症狀為腹脹如鬥,或見便血,尿血,脈數或澀。病由酒毒所傷,濕熱蘊結肝脾,氣血逆阻,肝不藏血,脾不統血所致。 脹之因於酒積所傷而得病,因嗜酒無度,濕熱傷脾所致,故名。《張氏醫通·腹滿》:“嗜酒之人,病腹脹
2017-03-12 4 -
氣上沖心
指病者自覺有一股氣從下腹上沖心胸的症狀。多由寒邪客于下焦及胃腸,或肝胃之氣上逆所致。 肝胃不和 中醫名詞。 指肝失疏泄,胃失和降所表現的徵候。 主要表現為:脘脅脹悶疼痛,噯氣,嘈雜吞酸,急躁易怒,舌紅苔薄黃,脈弦數 肝胃不和證是肝
2017-03-12 28 -
風寒草的功效與作用
功能主治 祛風散寒;化痰止咳;解毒利濕;消積排石。主風寒頭痛;咳嗽痰多;咽喉腫痛;黃疸;膽道結石;尿路結石;小兒府積;癰疽疔瘡;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9;或浸酒。 摘錄 《中華本草》
2017-03-12 7 -
胎元
指懷孕時在母體子宮內的胚胎。指母體中充養胎兒的元氣。即胎盤。《證治準繩》胎元散方“用胎元一具……”,就是指的胎盤。 胎盤的血液迴圈 胎盤內有母體和胎兒兩套血循環,兩者的血液在各自的封閉管道內迴圈,互不相混,兩者之間有胎盤屏障相隔,可
2017-03-12 24 -
單花山竹子的功效與作用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收斂生肌。主濕疹;口腔炎;牙周炎;下肢潰瘍;燒傷;燙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0g。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撒。 各家論述 《新華本草綱要》:其根和葉用於大毒瘡,其樹內皮與多花山竹子有相同的功效。 摘錄 《中
2017-03-12 10 -
轉胞
指妊娠小便不通。即孕婦因胎壓迫膀胱,出現下腹脹而微痛,小便不通的一種病症。多與中氣不足有關。 基本概述 轉胞:指妊娠小便不通。即孕婦因胎壓迫膀胱,出現下腹脹而微痛,小便不通的一種病症。多與中氣不足有關。 病理 病名。臍下急痛,小
2017-03-12 27 -
夜啼(名詞)
是小兒夜晚啼哭不止的病症。原因主要是脾寒和心熱。因脾寒者,面色青白,手腹俱冷,不思乳食,腹痛,曲腰而啼;因於心熱者,面色赤,手腹俱暖,口中氣熱,煩躁,惡見燈火,常仰身而啼。 形成原因 中醫認為小兒夜啼常因脾寒、心熱、驚駭、食積而發病
2017-03-12 7 -
滯頤
小兒常流口涎,涎常漬於頤下,故名。多因脾氣虛冷或實熱,不能約制津液所致。 滯頤又名流涎不收。其名出《諸病源候論。小兒雜病諸候。滯頤候》:“滯頤之病,是 小兒多涎唾,流出漬於頤下,此由脾冷液多故也。” 滯頤多由脾臟虛冷,或脾胃熱,津液不
2017-03-12 7 -
心疳
五疳之一。由於乳食失調,心經鬱熱所致。主要症狀有身熱、頰赤面黃、口舌生瘡、胸膈煩悶、口渴飲冷、下痢膿血、盜汗、磨牙、易驚等。 五疳 五種疳證的合稱。 ①又名五臟疳。按五臟分類命名的疳證。《小兒藥證直訣》:“疳證有五,謂五臟所受,故
2017-03-12 8 -
五遲
小兒立遲、行遲、發遲、齒遲、語遲,稱為“五遲”。病因與“五軟”基本相同。參見該條。 兒童五遲診斷要點 患兒筋骨痿弱,發育遲緩,頭髮稀少,色澤無華,坐起、站立、行走、生齒及語言等均有明顯遲于正常同齡小兒,常伴智力低下。 患兒如因壯熱
2017-03-12 11 -
胎驚
新生兒非因臍風而出現驚風證候叫“胎驚”。前人認為由於孕婦飲食調養失常或精神因素,影響胎兒所致。主要表現有驚厥,知覺全失,手足抽動,面部肌肉痙攣。呈陣發性發作,不發時無異常徵象。 孕婦與保健 孕婦須知:注意飲食!避免二手煙的危害。適量
2017-03-12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