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中醫誤診原因之病家的客觀因素

中醫診斷主要依據望、聞、問、切四診所收集的臨床資料。 有些自覺症狀主要來源於患者的敘述, 醫生很難通過其他手段瞭解清楚。 但是, 即使是同一種疾病發生在不同的病人身上, 病人對疾病的感覺和體驗也是不同的。 同樣的病理變化, 由於每個病人的文化素質及言語表達能力的差別, 他們向醫生陳述病情時的準確性也會存在明顯的差異。 如果醫生未能警惕這種差異, 客觀地進行分析, 就可能成為誤診的原因

(一)感覺、表達能力差

問診是四診的重要組成部分, 通過對病人自我感受的詢問,

可以瞭解疾病發生發展及診治經過, 瞭解現在症狀, 為辨證提供依據。 病人感覺的靈敏度、耐受能力、文化素質、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就診動機等的差異, 直接影響所提供資料的準確性。 有些病人由於感覺不靈敏或表達能力差, 不能把病情真實的感受告訴醫生, 引起了誤診。 有些相似的症狀或症狀的程度差異很難表述, 如頭暈與頭痛、少氣與短氣、心痛與胃痛、耳鳴的聲音、知饑不欲食與食欲不振、尿頻尿急與多尿等, 都可能因為病人的表達錯誤造成誤診。 同樣的疾病, 青年人比老年人更為敏感, 青年人表現出的症狀、體征比較突出。 老年人因為感覺能力下降, 疾病的體征比較隱蔽。 青壯年陳述病史時能夠比較系統地回憶其疾病發生經過,
對症狀的敘述準確, 善於抓住中心, 但有時容易帶有誇張的成分, 而老年人陳述病史較為淩亂, 不全面, 常常含混不清, 因此準確性差。 老年人由於機體生理功能下降, 某些疾病的體征表現不如青壯年人的典型。 嬰幼兒對疾病的感受和反應比青年人更為明顯。

(二)混淆中、西醫概念

由於現代醫學不斷普及, 西醫的病名越來越為人們所理解和接受, 有些病人會直接把西醫診斷當作中醫診斷告訴中醫醫生。 如:“抗O"、血沉升高即稱“風濕痹痛”;心電圖異常或心力衰竭稱“心臟病”等。 多數悄況下醫生是能夠作出判斷的, 但有些疾病一時難以收集到充分的診斷依據時, 醫生容易因先入為主的觀念而致誤診。

如中醫診為“傷寒”則被認為是“腸傷寒”要求做“肥達氏反應”;診為“腎虛”誤為“腎功能異常”等。 病人對中、西醫診斷的誤解, 均可能對醫生的辯證思維產生負面影響。

(三)體質因素不同

由於每個人的體質狀況及對疾病的耐受能力不同, 因而雖然是同樣的疾病, 但病人自身的感覺體驗並不一樣。 如平時身體健康的青壯年和體力勞動者常對一般的疾病表現出不在乎的態度, 在陳述病史時會三言兩語, 甚至僅憑自我感覺就對疾病進行自我診斷性的推理, 或直接向醫生點名要藥。 這種人患病不發展到一定程度是不去就診初。 而平時體質較弱, 又對自身健康狀況十分擔心的人, 則表現出對疾病的高度關心, 對病情的描述常帶有明顯的主觀成分,

往往將症狀描述得多而嚴重, 但檢查時卻缺乏應有的體征。 上述情況都容易將醫生的注意力和判斷引向誤差。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