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職業素質低下是醫生誤診的重要原因

醫學是一種特殊行業, 歷代對醫者的要求很高, 《內經》稱“非其人勿教, 非其真勿授”, 《靈樞·陰陽二十五人》所謂“得其入乃言, 非其人勿傳”, “得其人弗教, 是謂失道;傳非其人, 漫泄天寶”, 意即遇到合適的入才, 就要傳授其適當的醫學知識與技術, 而不要放過機會;不適合做醫生的人, 就不能傳授其醫學知識, 以免破壞醫德, 危害社會, 表明了對從醫者素質的特殊要求。 在診斷過程中, 醫生與病人及病入家屬的願望和目的是相同的, 都希望能夠儘快地獲得正確的診斷和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 作為一名臨床醫生

對其基本素質的要求是十分重要的。 職業素質低下亦是醫生誤診的重要原因。

(一)職業素質

1.儀錶 儀錶是一個人的外在形象, 包括相貌、裝著、風度、神態等。 醫生個人的氣質、涵養通過儀錶體現出來。 儀錶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一個人的內心境界, 當醫生第一次接觸病入時, 最先在對方心理上產生印象的就是儀錶。 所以儀錶是給病人的第一印象, 也是醫生文明修養的象徵和取得病人信任的基礎。 當醫生接觸到病人, 並開始瞭解其發病過程時, 病人心理上對醫生的第一印象會直接影響到整個醫療過程。 整潔的儀錶體現了醫生個人乃至醫院的精神面貌, 給人以作風嚴謹的印象。 當病入在優美的診療環境中, 面對儀錶整潔的醫生,

信任之感油然而生。 相反, 如果醫生不修邊幅或衣衫不整, 就會給病人”不嚴謹”的印象;如果過分打扮追求時髦, 會給病人”不學無術”的印象, 並由此在心理上產生失望和不信任感。 這種不信任的心理一旦形成, 在提供病史時, 病人就不願把埋藏在心底的話全部傾吐出來, 特別是某些難言之隱。 如果病人隱瞞的正好是對診斷具有重要意義的關鍵性病史, 就可能成為誤診的原因。 因此, 醫生的儀錶帶有特殊的職業技術性質, 它與臨床過程中的每個環節都有直接的關係。 臨床上要求醫生儀錶莊重大方, 既嚴肅而又不拒人于於裡之外, 和藹而又不輕祧, 如此方能取得病人的信任而獲得完整、準確的資料。 誠如《大醫精誠》所說:“夫大醫之體,
欲得澄神內視, 望之儼然, 寬裕汪汪, 不皎不昧。 ”就是要求醫者儀錶應莊重大方, 不卑不亢。 對於患者, 無論其富貴還是貧窮, 無論其地位高低, 外表美醜, 都應一視同仁。

2.性格 性格是一個人的個性特徵, 即對事對物的態度和行為的表現形式。 醫生的性格是指醫生對待病人和疾病的態度及其心理活動的外在表現, 這一態度通過醫生與病人的接觸流露出來。 性格是在長期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經歷中形成的, 每個醫生都有各自獨特的性格, 表現在其日常生活中對人對事的態度、方式等, 從而直接影響病人就診的心理和對醫生的態度。 性格一旦形成後不易發生變化。 因此, 職業的特殊性要求每一位醫生從一開始就要注意良好性格的培養形成,

歷代醫家對此亦十分重視。 作為一名合格的醫生必須樹立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的思想和認真負責的精神。

病人在就診時, 首先希望遇到的是一個值得信賴的好醫生, 除了能夠為自己作出正確的診斷和治療外, 還希望能對自己的健康狀態和疾病的預後有所瞭解。 因此, 在陳述自己的疾病過程時, 總是想把所有的感受全部向醫生訴說。 所誚“醫者父母心”, 醫生應當理解病人的這種心情, 耐心細緻地傾聽病人述說, 因為這既能贏得病人的信任, 又能全面瞭解病史, 對醫生作出正確診斷是有益的。 但是, 如果病人面臨的是一個性格急躁、容易衝動的醫生, 加上工作忙、時間緊等原因,

就可能表現出不耐煩的情緒, 甚至打斷病人的訴說。 醫生的這種急躁性格, 不但不能最大限度地掌握所有與疾病有關的資訊, 也會因此失去病人的信任。

一個性格十分傲慢又主觀膛斷的醫生, 當他面對文化素養較低、語言理解能力較差的病人時, 常會對病人缺乏主題的病史陳述表現出輕蔑的態度, 會在對病悄未作深入細緻的瞭解時便武斷地作出診斷結論, 有時甚至對同行的合理建議及不同見解也不能虛心聽取。 主觀膛斷, 固執己見, 都是可能導致誤診的原因。 另外, 性格急躁的人, 辦事缺乏耐心, 對事物的分析不容易做到深思熟慮, 往往強調速度而粗心大意。 這些弱點, 對診斷一些病史曲折、症狀體征表現複雜的疾病是十分不利的。 同樣,性格懦弱,辦事拖拉,所謂“急中風碰到慢郎中”者,亦不能得到病家的信任。因此,為了避免誤診,醫生應當自覺地加強個人性格修養,辦事既要果斷,善於抓住主要矛盾,又要避免主觀朧斷,養成穩重、老練、踏實、熱誠、有涵養的良好性格,克服急躁、衝動、傲慢、散漫、主觀醃斷等不良性格。良好的性格是一個好醫生應當具備的基本素質。

3.表情 表情是面部及肢體表面形狀的動態特徵,也是心理狀態的反應。每個人都有一個相對穩定的表情特徵,但是表情特徵並不是固定不變的。人們的各種不同表悄決定於一定的社會心理基因,是個人文化素養及道德修養的體現。不同表情特徵的形成與個人的職業及社會實踐有著密切的關係。在臨床診斷疾病的過程中,醫生的表情特徵是病人注意的物件之一。病人常常會通過醫生的表悄來預測自己的病情,並通過醫生的表情來評價醫生的服務態度和技術水準。作為臨床醫生,表情應輕鬆、自然、親切,給人一種容易親近的感覺,才能建立起良好的醫患關係,這樣病人才敢於盡情地、無拘束地述說病史。同時,還要認真嚴謹,給人以可信任感,但又不能過於死板嚴肅,拒人於千里之外。表情過分嚴肅,板著面孔,會使病人產生畏懼心理。病人心理上的過分緊張,加上醫院的陌生環境,可能使他在陳述病史時前言不搭後語,缺乏邏輯性,難以給醫生提供全面系統、有診斷價值的資料。特別是兒科患者,陌生的環境加上醫生過於嚴肅的表情,常常使患兒產生恐懼心理,甚至有時連真實的病痛感受還未曾訴說就已哭了起來,如果這種情況發生,在望聞問切時肯定很難獲得應有的配合。因此,不良的表情不但有礙於病史的瞭解,而且影響了對疾病陽性體征的發現,這些都是獲得正確診斷的主要障礙。此外,當醫生面臨急重患者時,要鎮靜自若,不可驚慌失措,醫生慌張的表情,必然引起病人的緊張,從而對醫生失去信任。還有,對於貧窮的患者有鄙視的表情對於達官顯貴有奉迎阿諛的表情,對於可疑性病、傳染病流露出輕視厭惡的表情等,都會妨礙醫生與病人正常的資訊交流。表情是一個不容忽視的誤診原因,因此在診斷過程中,醫生應當以和藹而不失嚴肅、莊重而又熱心的表情來對待病人。

4.語言語言是交流溝通的工具,也是文明的重要載體。言為心聲,在臨床過程中,語言擔負著傳遞資訊、交流思想的功能。問診是中醫臨床資料的主要來源之一,問診的過程實際上是醫生與病人的語言交流。中醫學要求醫生必須注意語言藝術。一般說來,文明、得體、謙和、有禮貌的語言,能使病人心平氣和,思想樂觀,信任醫生,樂意成為醫生的知己,並積極地配合治療。這種美好的語言甚至可以轉化為巨大的精神力量,增強藥物的治療效果。相反,口出不遜、言詞粗魯,乃至惡語傷人,常使病人氣憤、苦惱、傷心。很難想像一個滿腔憤怒、怨恨或憂鬱的病人會信任醫務人員,樂意與醫務人員交朋友,並積極配合治療。

語言與誤診的關係主要表現為醫生與病人在語言交流方面相互間存在的誤差。如醫生口齒不清,言語含混,病人沒有真正理解就盲目作答或所答非所問;或醫生運用自己習慣了的醫學術語,病人運用自己的地方性方言,這些術語和方言有些是音同意不同的,對方不易理解,這些誤差都可能成為病史資料不準確、不真實的原因。如用”裡急後重”、“納呆”、“嘈雜”等中醫專有術語來問診,則病人不解其意,醫生亦不能獲取正確而全面的資料,必然會出現誤診。另外,由千中、西醫術語的差異,病人對中醫的理解易受西醫知識的誤導,甚至造成誤解,給病人增加精神負擔。如給病人診斷為“肝氣鬱結"'病人經常考慮到其是否患有肝炎,因此必須給予適當的解釋。

由此可見,在醫生與病人的語言交流中,醫生應該口齒清晰,既要引導病人主動敘述病悄,又不能採用暗示性語言,以免產生誤導,還要注意問診過程中儘量不使用專業術語。只有這樣,才能使問診的內容真實可靠。

(二)心理素質

1.粗心大意醫學是一種特殊行業,對從醫者有特殊的心理素質要求。過於膽大粗心者,臨診時不能耐心傾聽病人的訴說,不能全面仔細地進行體格檢查,不能敏銳地捕捉疾病發展過程中的微細變化,這不僅不能取得病人的信任,而且無法獲取準確完整的資料,是臨床發生誤診的重要因素。但是臨床見症,千變萬化,難為一致,對於那些虛實寒熱錯雜的證情,對於那些似是而非的證候(如陰盛格陽、陽盛格陰、真寒假熱、真熱假寒等證),若醫者心細而膽小,胸無灼見,也常可導致誤診誤治。只有膽大心細、臨事不惑的醫者,才能做到正確的診斷和治療。一個醫師要做好這點是件難度很大的事,必須以扎實的基本功、過硬的技術本領和豐富的臨床經驗為基礎。正如《醫宗己任編》說:“任醫非難也,而難於臨事不惑,確有主持而不致朱紫混淆者之為更難也。倘不知此,而偏聽浮議危急之際,奚堪妄之誤投。”從這個角度而言,臨診時應膽大,但是醫生的工作物件是人,如果不謹慎,稍有疏忽,就會給病人造成痛苦,輕則延誤診治,甚則可傷人性命。在臨證中,常是表裡易蒙,寒熱易混,虛實易淆,陰陽易蔽,必須洞察精微,謹慎從事,方不致誤。只有心細之人,臨診時詳察細診,方能洞察病悄的任何細微變化,才不致誤診、漏診。困此,作為臨床醫生,既要膽大又要心細。

2.固守成見中醫強調個體化治療,強調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即朱丹溪謂之“圓機活法”,孫思邈所說的“智欲圓而行欲方”。臨床診治時既要有一定的原則要求,又要求能靈活運用;既要能通常又要能達變。因為無病者,人之常也;有病者,人之變也。人在氣交之中,常而變,變而又變,變化無窮也。況且,世間的一切事物都在發展變化,人的病亦是千變萬化的。天在變,地在變,人亦在變,疾病亦在不斷變化,診治疾病的方法亦是不斷變化的,醫學的發展正是隨著疾病的不斷變化而不斷發展的。疾病譜不斷變化,中醫學要能不斷適應時代的要求而解決新的疾病,就要求醫者既要知其常,又要達其變。因為病證有共性,亦有個性,如稟賦有厚薄,年歲有老少,身形有肥瘦,性情有緩急,境地有優劣,風氣有強弱,天時有寒熱,晝夜有輕重,氣色有好壞,聲音有高低,受病有新久,運氣有太過不及。知常達變,方能減少誤診,提高診療水準。如果一個醫生老是恃著所謂“家藏秘學秘方”,而不進行新知識的學習,將誤人不淺。只有通常達變的醫者,才能明性命吉凶之數,處虛實之分,定逆順之理,依疾量藥,對病者給予正確的診治。所以《回春錄》強調:“故為醫無才,無學,無識不可也;為醫者恃才,恃學、恃識亦不可也。”作為一個好的醫者,不但要知常達變,而且還應知變察原,找出導致變化的原因,才能真正做到臨證不惑。如本是肺氣虛而氣短不能以續,發為喘促,若辨為肺氣壅滯,尚用宣肺定喘之藥,則使本已虛弱之肺更加虛弱。所以,知病而察原,對於防止誤診誤治有重要意義。王墒在《醉花窗醫案》中載有一典型例子:“曾憶鄰村,有醫士姓王者,故業醫,貨藥餌。鄰有婦人病胃痛者請王治之,王用《海上方》中失笑散,取之立效。後凡有患心胃痛者,王輒以失笑散服之,效否各參半。王素食洋煙,一日自覺胃痛,亦自取失笑散服之,痛轉甚,至夜半,痛欲裂,搗枕捶床,天未明寂然逝矣。因思失笑散為逐淤之藥,王之鄰婦必因淤血凝滯,故用之立效。其餘風寒暑熱、飲食氣鬱,皆能致之,若概以失笑散治之,又不求其虛實,焉不誤人性命乎。”

總之,古人認為,醫之術莫不以合法為本,取變為用,苟反於法,則安者危;不知變,則存者亡。這些教誨,對於醫者防止誤診,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三)人文素質

醫學是研究人的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轉化規律的科學,首先必須從人的本質屬性入手,將其作為核心與出發點。人性是由生物屬性、心理屬性和社會屬性構成的,它們互相依賴、制約、包涵、滲透、影響和轉化。人的文化活動和社會活動以及由此建立的各種關係,在人性活動中占主導地位,而醫學不可能脫離這種人性活動單獨存在、作用和發展。醫學的人性化決定了醫學的人文屬性。醫學的本質是人學。它貫穿人文與科技、道德生活與商業運作、世俗關注與終極關懷的各個層面,表達著人性、知性、理性的深刻關係。無論醫學科學技術多麼發達,病人仍然需要醫生那種給人以希望的溫柔的觸摸,那種無所不包的從容長談。因此,醫生人文素質的高低影響著醫生的診療水準。醫患關係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文素質不高的醫生,不能很好地調整自己處理好與不同層次病人的關係,不能真正體察不同行業病人的生活習性、職業特點,在臨床中則不能作出及時正確的診斷。

醫生的服務物件是至貴之“人"'中醫強調的不僅僅是治”病”,更是治”人”,畢竟“病”是發生在“人“身上的。以人為中心的恒動疾病觀,處處將疾病置於活的人的身上,隨著時間、空間的演變去考察,決定了為醫者必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如同為外感表證,感邪可有風、寒、濕、燥之別,夏天還可以夾暑,北方多寒邪,南方易化熱。而個體體質、嗜好、職業等又可使之兼虛、兼濕。如果醫者不明此理,診病時把思路局限于病家的隻言片語,或僅簡單的舌脈之象,全然不顧四時氣候、天地陰陽,必然顧此失彼。值得一提的是,在當今中醫臨床中,由千受到現代醫學模式的影響,部分中醫醫生開始把注意力集中在現代儀器檢查結果上,中醫學原有的天人合一的先進思想在診斷中逐漸被淡忘。中醫診斷的客觀化,一方面把診斷結果引向深入,另一方面新的誤診不斷產生,這點應引起重視。

醫學的道理很艱深,疾病的發展于變萬化,若非多聞博識,勤學苦練,是難以掌握的。只有入文素質高的醫家,在臨床中靈活運用各種知識,詳察疾病之緣由,洞悉疾病之隱曲,才能作出正確的診斷,從而融會貫通,靈活治病。我們還應當看到,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突飛猛進的時代,科學門類日益增多,知識更新週期不斷縮短,作為一個現代中醫工作者,只有廣泛涉獵群書,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質修養,才能於醫道無所滯礙,才能減少誤診。

同樣,性格懦弱,辦事拖拉,所謂“急中風碰到慢郎中”者,亦不能得到病家的信任。因此,為了避免誤診,醫生應當自覺地加強個人性格修養,辦事既要果斷,善於抓住主要矛盾,又要避免主觀朧斷,養成穩重、老練、踏實、熱誠、有涵養的良好性格,克服急躁、衝動、傲慢、散漫、主觀醃斷等不良性格。良好的性格是一個好醫生應當具備的基本素質。

3.表情 表情是面部及肢體表面形狀的動態特徵,也是心理狀態的反應。每個人都有一個相對穩定的表情特徵,但是表情特徵並不是固定不變的。人們的各種不同表悄決定於一定的社會心理基因,是個人文化素養及道德修養的體現。不同表情特徵的形成與個人的職業及社會實踐有著密切的關係。在臨床診斷疾病的過程中,醫生的表情特徵是病人注意的物件之一。病人常常會通過醫生的表悄來預測自己的病情,並通過醫生的表情來評價醫生的服務態度和技術水準。作為臨床醫生,表情應輕鬆、自然、親切,給人一種容易親近的感覺,才能建立起良好的醫患關係,這樣病人才敢於盡情地、無拘束地述說病史。同時,還要認真嚴謹,給人以可信任感,但又不能過於死板嚴肅,拒人於千里之外。表情過分嚴肅,板著面孔,會使病人產生畏懼心理。病人心理上的過分緊張,加上醫院的陌生環境,可能使他在陳述病史時前言不搭後語,缺乏邏輯性,難以給醫生提供全面系統、有診斷價值的資料。特別是兒科患者,陌生的環境加上醫生過於嚴肅的表情,常常使患兒產生恐懼心理,甚至有時連真實的病痛感受還未曾訴說就已哭了起來,如果這種情況發生,在望聞問切時肯定很難獲得應有的配合。因此,不良的表情不但有礙於病史的瞭解,而且影響了對疾病陽性體征的發現,這些都是獲得正確診斷的主要障礙。此外,當醫生面臨急重患者時,要鎮靜自若,不可驚慌失措,醫生慌張的表情,必然引起病人的緊張,從而對醫生失去信任。還有,對於貧窮的患者有鄙視的表情對於達官顯貴有奉迎阿諛的表情,對於可疑性病、傳染病流露出輕視厭惡的表情等,都會妨礙醫生與病人正常的資訊交流。表情是一個不容忽視的誤診原因,因此在診斷過程中,醫生應當以和藹而不失嚴肅、莊重而又熱心的表情來對待病人。

4.語言語言是交流溝通的工具,也是文明的重要載體。言為心聲,在臨床過程中,語言擔負著傳遞資訊、交流思想的功能。問診是中醫臨床資料的主要來源之一,問診的過程實際上是醫生與病人的語言交流。中醫學要求醫生必須注意語言藝術。一般說來,文明、得體、謙和、有禮貌的語言,能使病人心平氣和,思想樂觀,信任醫生,樂意成為醫生的知己,並積極地配合治療。這種美好的語言甚至可以轉化為巨大的精神力量,增強藥物的治療效果。相反,口出不遜、言詞粗魯,乃至惡語傷人,常使病人氣憤、苦惱、傷心。很難想像一個滿腔憤怒、怨恨或憂鬱的病人會信任醫務人員,樂意與醫務人員交朋友,並積極配合治療。

語言與誤診的關係主要表現為醫生與病人在語言交流方面相互間存在的誤差。如醫生口齒不清,言語含混,病人沒有真正理解就盲目作答或所答非所問;或醫生運用自己習慣了的醫學術語,病人運用自己的地方性方言,這些術語和方言有些是音同意不同的,對方不易理解,這些誤差都可能成為病史資料不準確、不真實的原因。如用”裡急後重”、“納呆”、“嘈雜”等中醫專有術語來問診,則病人不解其意,醫生亦不能獲取正確而全面的資料,必然會出現誤診。另外,由千中、西醫術語的差異,病人對中醫的理解易受西醫知識的誤導,甚至造成誤解,給病人增加精神負擔。如給病人診斷為“肝氣鬱結"'病人經常考慮到其是否患有肝炎,因此必須給予適當的解釋。

由此可見,在醫生與病人的語言交流中,醫生應該口齒清晰,既要引導病人主動敘述病悄,又不能採用暗示性語言,以免產生誤導,還要注意問診過程中儘量不使用專業術語。只有這樣,才能使問診的內容真實可靠。

(二)心理素質

1.粗心大意醫學是一種特殊行業,對從醫者有特殊的心理素質要求。過於膽大粗心者,臨診時不能耐心傾聽病人的訴說,不能全面仔細地進行體格檢查,不能敏銳地捕捉疾病發展過程中的微細變化,這不僅不能取得病人的信任,而且無法獲取準確完整的資料,是臨床發生誤診的重要因素。但是臨床見症,千變萬化,難為一致,對於那些虛實寒熱錯雜的證情,對於那些似是而非的證候(如陰盛格陽、陽盛格陰、真寒假熱、真熱假寒等證),若醫者心細而膽小,胸無灼見,也常可導致誤診誤治。只有膽大心細、臨事不惑的醫者,才能做到正確的診斷和治療。一個醫師要做好這點是件難度很大的事,必須以扎實的基本功、過硬的技術本領和豐富的臨床經驗為基礎。正如《醫宗己任編》說:“任醫非難也,而難於臨事不惑,確有主持而不致朱紫混淆者之為更難也。倘不知此,而偏聽浮議危急之際,奚堪妄之誤投。”從這個角度而言,臨診時應膽大,但是醫生的工作物件是人,如果不謹慎,稍有疏忽,就會給病人造成痛苦,輕則延誤診治,甚則可傷人性命。在臨證中,常是表裡易蒙,寒熱易混,虛實易淆,陰陽易蔽,必須洞察精微,謹慎從事,方不致誤。只有心細之人,臨診時詳察細診,方能洞察病悄的任何細微變化,才不致誤診、漏診。困此,作為臨床醫生,既要膽大又要心細。

2.固守成見中醫強調個體化治療,強調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即朱丹溪謂之“圓機活法”,孫思邈所說的“智欲圓而行欲方”。臨床診治時既要有一定的原則要求,又要求能靈活運用;既要能通常又要能達變。因為無病者,人之常也;有病者,人之變也。人在氣交之中,常而變,變而又變,變化無窮也。況且,世間的一切事物都在發展變化,人的病亦是千變萬化的。天在變,地在變,人亦在變,疾病亦在不斷變化,診治疾病的方法亦是不斷變化的,醫學的發展正是隨著疾病的不斷變化而不斷發展的。疾病譜不斷變化,中醫學要能不斷適應時代的要求而解決新的疾病,就要求醫者既要知其常,又要達其變。因為病證有共性,亦有個性,如稟賦有厚薄,年歲有老少,身形有肥瘦,性情有緩急,境地有優劣,風氣有強弱,天時有寒熱,晝夜有輕重,氣色有好壞,聲音有高低,受病有新久,運氣有太過不及。知常達變,方能減少誤診,提高診療水準。如果一個醫生老是恃著所謂“家藏秘學秘方”,而不進行新知識的學習,將誤人不淺。只有通常達變的醫者,才能明性命吉凶之數,處虛實之分,定逆順之理,依疾量藥,對病者給予正確的診治。所以《回春錄》強調:“故為醫無才,無學,無識不可也;為醫者恃才,恃學、恃識亦不可也。”作為一個好的醫者,不但要知常達變,而且還應知變察原,找出導致變化的原因,才能真正做到臨證不惑。如本是肺氣虛而氣短不能以續,發為喘促,若辨為肺氣壅滯,尚用宣肺定喘之藥,則使本已虛弱之肺更加虛弱。所以,知病而察原,對於防止誤診誤治有重要意義。王墒在《醉花窗醫案》中載有一典型例子:“曾憶鄰村,有醫士姓王者,故業醫,貨藥餌。鄰有婦人病胃痛者請王治之,王用《海上方》中失笑散,取之立效。後凡有患心胃痛者,王輒以失笑散服之,效否各參半。王素食洋煙,一日自覺胃痛,亦自取失笑散服之,痛轉甚,至夜半,痛欲裂,搗枕捶床,天未明寂然逝矣。因思失笑散為逐淤之藥,王之鄰婦必因淤血凝滯,故用之立效。其餘風寒暑熱、飲食氣鬱,皆能致之,若概以失笑散治之,又不求其虛實,焉不誤人性命乎。”

總之,古人認為,醫之術莫不以合法為本,取變為用,苟反於法,則安者危;不知變,則存者亡。這些教誨,對於醫者防止誤診,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三)人文素質

醫學是研究人的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轉化規律的科學,首先必須從人的本質屬性入手,將其作為核心與出發點。人性是由生物屬性、心理屬性和社會屬性構成的,它們互相依賴、制約、包涵、滲透、影響和轉化。人的文化活動和社會活動以及由此建立的各種關係,在人性活動中占主導地位,而醫學不可能脫離這種人性活動單獨存在、作用和發展。醫學的人性化決定了醫學的人文屬性。醫學的本質是人學。它貫穿人文與科技、道德生活與商業運作、世俗關注與終極關懷的各個層面,表達著人性、知性、理性的深刻關係。無論醫學科學技術多麼發達,病人仍然需要醫生那種給人以希望的溫柔的觸摸,那種無所不包的從容長談。因此,醫生人文素質的高低影響著醫生的診療水準。醫患關係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文素質不高的醫生,不能很好地調整自己處理好與不同層次病人的關係,不能真正體察不同行業病人的生活習性、職業特點,在臨床中則不能作出及時正確的診斷。

醫生的服務物件是至貴之“人"'中醫強調的不僅僅是治”病”,更是治”人”,畢竟“病”是發生在“人“身上的。以人為中心的恒動疾病觀,處處將疾病置於活的人的身上,隨著時間、空間的演變去考察,決定了為醫者必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如同為外感表證,感邪可有風、寒、濕、燥之別,夏天還可以夾暑,北方多寒邪,南方易化熱。而個體體質、嗜好、職業等又可使之兼虛、兼濕。如果醫者不明此理,診病時把思路局限于病家的隻言片語,或僅簡單的舌脈之象,全然不顧四時氣候、天地陰陽,必然顧此失彼。值得一提的是,在當今中醫臨床中,由千受到現代醫學模式的影響,部分中醫醫生開始把注意力集中在現代儀器檢查結果上,中醫學原有的天人合一的先進思想在診斷中逐漸被淡忘。中醫診斷的客觀化,一方面把診斷結果引向深入,另一方面新的誤診不斷產生,這點應引起重視。

醫學的道理很艱深,疾病的發展于變萬化,若非多聞博識,勤學苦練,是難以掌握的。只有入文素質高的醫家,在臨床中靈活運用各種知識,詳察疾病之緣由,洞悉疾病之隱曲,才能作出正確的診斷,從而融會貫通,靈活治病。我們還應當看到,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突飛猛進的時代,科學門類日益增多,知識更新週期不斷縮短,作為一個現代中醫工作者,只有廣泛涉獵群書,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質修養,才能於醫道無所滯礙,才能減少誤診。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