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一步一步 讓寶寶愛上社交

有人說女人最偉大的作品就是自己的孩子, 那麼在親朋好友面前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當然是一件很愉快、很有成就感的事情!不過你的“作品”可不是天生的社交達人, 他(她)的哭鬧和不配合讓你覺得大失顏面, 如何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人際能力呢?

1、聚會前, 問自己兩個問題

當你打算帶著孩子參加一些聚會的時候, 首先需要問自己兩個問題——

Q1 我是否一定要帶寶寶去?這個場合適合孩子嗎?

我們常常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品, 覺得孩子當然要跟著我們走。 但其實不見得所有成人參加的活動都適合孩子,

尤其是特定年齡段的孩子, 所以在決定是否帶他們參加之前, 先從孩子的視角去考慮一下。 對於學齡前兒童來說, 花好幾個小時去和一些自己不認識、不熟悉的成年人在一起, 聽他們講一些聽不懂的話, 絕對是一件很無聊的事情。 我們自己可能也記得自己兒時被大人拖著走親訪友的心情。 這種場合偶爾參加一下可以, 但是如果孩子在一段時間內參加了很多, 已經表示厭煩, 不如讓孩子在家休息。

Q2 我是為了讓寶寶享受一段愉快的時光, 還是為了我自己的需要?

這是一個很要緊的問題, 其實我們都有私心, 希望孩子表現好, 讓大人有面子。 但居於首位的應該還是孩子自己的發展需要。 如果我們太看重自己的需要,

那麼在對孩子進行教育的時候就會有偏差, 而且也很可能會因為自己的期望和孩子的實際表現不符而失望。

2、參加聚會前, 為寶寶做兩個準備

成年人參加聚會前, 都要很隆重地準備一番, 甚至還要提前知道是怎樣的場合, 都有什麼樣的人參加等, 對於小孩子來說也不例外。

◆讓寶寶瞭解今天要去做什麼

只要他有基本的語言能力就可以和他溝通。 用孩子能理解的語言告訴他要去哪裡, 要去見誰, 去多久, 讓孩子有一個基本的心理預期。 如果時間充分, 可以給孩子看看要見的人的照片, 和他聊一聊這些人, 尤其是長久不見的“七大姑八大姨”, 這樣可以有利於去了之後的互動。

◆為寶寶準備可以玩的東西

成人聚會的場合未見得有適合孩子做的事情,

但如果孩子有一些自己可以玩的東西, 他就能夠心情比較愉快。 一個愉快的孩子通常會是比較容易交往的。 可以帶上一些體積不大但是孩子愛玩的玩具, 比如打發時間的白紙、蠟筆、繪本⋯⋯當你體諒到孩子需要的時候, 也就是在給孩子示範在人際關係中如何彼此尊重。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做“定勢”, 就是我們做一件事情的準備狀態。 準備好了, 事情就會順利;準備不好, 可能會從頭到尾都很“擰巴”。 所以, 要想讓寶寶愛上社交, 也要一步步來!

3、聚會中, 針對寶寶個性出招

A“人來瘋”型寶寶:安排表現環節

他們不認生, 但麻煩之處在于這類寶寶會過度吸引成年人的注意力, 可能會不太顧及環境對他的要求。

首先要肯定他們的優點, 當寶寶能夠用比較適當的方式和他人互動的時候, 給他及時的肯定, 比如“你剛才和叔叔問好特別有禮貌, 真棒!”

這些孩子喜歡自我表現, 所以一定要很策略地給他安排出表現的環節, 比如當眾給大家表演節目等, 讓他的表現欲得到充分滿足。 在享受了被矚目之後, 可以適當地給他安排一些更適合他做的事情, 比如給他安排一些小工作, 並在他完成了之後對他大加讚揚。 一個外向的孩子可能很難一直安靜, 但是如果我們能夠給予他足夠的注意力, 那麼他也能比較配合我們的活動。 如果我們一直對他打壓的話, 他過分充足的能力就會成為一個大麻煩。

B 內向型寶寶:讚美他的每一點進步

不要給他們施加太大的壓力。 尤其是要問問自己, 對孩子參加聚會的行為有什麼期待?對他的期待是否符合孩子的年齡和個性?你對孩子的期待孩子能夠感受到, 而且你的期待會對孩子的行為有很大影響。 你是期望孩子做一個小大人, 在其他成人面前表現很好呢?還是期望他能夠流利地背誦三字經、百家姓, 壓過其他孩子呢?對孩子不切實際的期望會讓孩子感到壓力, 讓他更加抵觸, 更不能享受這些聚會的時光。

要肯定孩子的進步, 比如, 對於一個不願意見外人的孩子, 可能第一次去參加一個很多陌生人的聚會已經是一個進步, 這時還不是對他提出要主動說出“叔叔好”、“阿姨好”的時候。 對於這類孩子,其實培養交往技能主要還是平時的功夫,如果希望他們在這個時候突破,反而適得其反。

${FDPageBreak}

C愛做出格事型寶寶:約法三章確認底線

他們可能平時受到的關注不夠,習慣通過違反一些規則來得到關注。對於這些孩子,在去之前要和他“約法三章”,提出你對他行為的基本底線和要求。這個要求是因人而異的,根據孩子以往的表現來定,但一定不要超過三條。要求既要簡潔清楚,又不能太抽象,比如“表現好”,要知道你理解的表現好和他的理解是不同的。要求是孩子需要花費一些努力、但又可以達到的,這樣孩子就會清楚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如果做了會有什麼相應的後果。當孩子違反規則的時候,要及時制止。其實孩子很多時候鬧是在試探成人的底線,如果你不做反應他就會變本加厲。孩子的心理是需要管教和秩序的,給他明確的行為邊界,孩子會更有安全感。

4、聚會結束後,見好就收,讓寶寶有成功感

好的結尾和好的開始一樣重要。心理學上講“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就是說明人一般對開始和結束印象深刻,需要特別關注。

在厭倦之前及時退場。在聚會已經變得意興闌珊的時候及時退出,讓你的寶寶給大家保留一個良好的印象,也讓孩子自己對聚會留下一個還不錯的記憶,有利於他下次願意參與。如果拖得太久,孩子疲憊、厭倦之後難免會有一些脾氣,讓他自己和大家都不愉快。

別吝惜讚美。總結時一定要以表揚為主,特別點出孩子當天哪些地方做得好,不要吝惜你的誇獎,哪怕他從頭到尾只安靜了十分鐘,其他時候讓你麻煩不斷。

Don’t do

切忌對孩子“秋後算帳”——回家之後把孩子數落一頓,你的孩子可能會對再次參加這類聚會深惡痛絕。對於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可以參照你對他事前的“約法三章”告訴他,讓他明白自己錯在哪裡。批評之後,還是要用表揚來收尾。

對於這類孩子,其實培養交往技能主要還是平時的功夫,如果希望他們在這個時候突破,反而適得其反。

${FDPageBreak}

C愛做出格事型寶寶:約法三章確認底線

他們可能平時受到的關注不夠,習慣通過違反一些規則來得到關注。對於這些孩子,在去之前要和他“約法三章”,提出你對他行為的基本底線和要求。這個要求是因人而異的,根據孩子以往的表現來定,但一定不要超過三條。要求既要簡潔清楚,又不能太抽象,比如“表現好”,要知道你理解的表現好和他的理解是不同的。要求是孩子需要花費一些努力、但又可以達到的,這樣孩子就會清楚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如果做了會有什麼相應的後果。當孩子違反規則的時候,要及時制止。其實孩子很多時候鬧是在試探成人的底線,如果你不做反應他就會變本加厲。孩子的心理是需要管教和秩序的,給他明確的行為邊界,孩子會更有安全感。

4、聚會結束後,見好就收,讓寶寶有成功感

好的結尾和好的開始一樣重要。心理學上講“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就是說明人一般對開始和結束印象深刻,需要特別關注。

在厭倦之前及時退場。在聚會已經變得意興闌珊的時候及時退出,讓你的寶寶給大家保留一個良好的印象,也讓孩子自己對聚會留下一個還不錯的記憶,有利於他下次願意參與。如果拖得太久,孩子疲憊、厭倦之後難免會有一些脾氣,讓他自己和大家都不愉快。

別吝惜讚美。總結時一定要以表揚為主,特別點出孩子當天哪些地方做得好,不要吝惜你的誇獎,哪怕他從頭到尾只安靜了十分鐘,其他時候讓你麻煩不斷。

Don’t do

切忌對孩子“秋後算帳”——回家之後把孩子數落一頓,你的孩子可能會對再次參加這類聚會深惡痛絕。對於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可以參照你對他事前的“約法三章”告訴他,讓他明白自己錯在哪裡。批評之後,還是要用表揚來收尾。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