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偏方>正文

胃為什麼不會消化自己?

我們知道, 胃酸是一種腐蝕性很強的酸, 其濃度足可以把金屬鋅溶化掉。 既然胃的消化能力這麼強, 為什麼不會消化掉自身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 還得先從食物的消化談起。

消化的起點

人們常用“狼吞虎嚥”來形容吃東西吃得很香, 其實, 人們完全不必羡慕任何一種動物吃東西的方式。 比如, 鱷魚有像釘子一樣的牙齒, 堅固有力, 但卻難以對食物進行充分咀嚼, 消化的效率很低。 另一個極端是像馬、牛一樣的食草動物, 它們的牙齒形狀扁平, 使“碾磨”成為咀嚼方式, 效率也不高, 以致它們不得不把大量的時間都花在咀嚼食物上。

實際上, 在所有動物中, 人類從食物中獲得的能量是最多的, 因為人類口中上下相對的臼齒可以使上下牙槽溝完美地咬合, 提高咀嚼效率。 其次, 人類還有一個優勢是頜骨, 它有一種像杠杆一樣的巧妙設計, 既省力, 又能帶動牙齒壓碎食物。

當然, 口腔的功能可不僅僅是切碎食物, 唾液也是消化的重要一環。 首先, 唾液可以濕潤口腔黏膜和食物, 使其便於吞咽(如果沒有唾液, 人就無法咽下幹的東西)。 當我們進食的時候, 由於食物刺激口腔黏膜和舌上感受器, 唾液分泌大量增加, 使食物溶解並與其充分混合。 這樣, 不僅能夠充分刺激味蕾, 品出食物的味道, 還能夠使食物在澱粉酶的作用下, 初步消化分解成麥芽糖,

有利於胃腸的進一步消化。 所以, 吃飯時應細嚼慢嚥, 以充分發揮唾液的功能, 同時也能減輕腸胃的負擔。

食道和胃

一旦咀嚼過程完成, 食物就會經過食道來到胃裡面。 不過食道並不是直直地下到胃裡的。 食道與胃部相交成銳角, 食物通過後, 食道與胃交接處的肌肉就會收縮。 這樣的“設計”可以避免胃裡面的食物和胃酸反流入食管。 如果這種銳角交角被改變(例如患食道裂孔疝的患者)、胃酸過多或深夜時過量飲食, 胃就可能膨脹, 胃液就會漫進食道。 由於食道內壁的保護性不及胃部, 患者此時就會有“燒心”的感覺, 甚至引起食道慢性發炎(即反流性食管炎)。

胃是人體消化食物的主要器官之一, 它不僅是人體暫時貯存食物的“倉庫”,

還具有強大的消化功能。

胃消化食物靠的是胃內的胃酸(即鹽酸)和胃蛋白酶。 胃酸是一種腐蝕性很強的酸, 其濃度足可以把金屬鋅溶化掉。 胃酸具有殺菌作用, 食物、飲水中的細菌很難闖過這第一道“酸防線”, 大都在胃中“全軍覆沒”。 此外, 胃酸還能初步消化蛋白質, 使食物中的肉、蛋、奶和穀類、豆類等中的蛋白質發生變性而易被消化。 而胃蛋白酶則可以消化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質轉化成人體的營養物質——氨基酸。

既然胃的消化能力這麼強, 為什麼不能消化掉自己?這是因為胃的表面存在著一種呈弱鹼性的黏液, 其黏稠度很大, 它覆蓋在胃的內表面, 能防止鹽酸進入傷害胃黏膜。 同時, 胃黏膜還有“丟卒保車”的本領,

它讓上皮細胞不停地進行代謝更新, 阻止胃蛋白酶吸附在粘膜上, 達到保護胃壁的目的。

所以, 在正常的條件下, 胃不能自己消化自己。 但如果胃內產生的胃酸過多, 或者受到幽門螺桿菌的感染, 損傷了胃壁, 胃就會開始消化自己, 腐蝕掉胃黏膜, 就形成了我們常說的胃潰瘍。

診斷要點

1)中上腹疼痛, 呈反復性、長期性、週期性、節律性。 胃潰瘍疼痛的發生較不規則, 常在餐後1小時內發生, 位置在中上腹稍偏右處, 或劍突下和劍突下偏左處。 十二指腸潰瘍的疼痛好發生在兩餐之間, 位置多出現在中上腹, 或略上方, 或在臍上方偏右處。 疼痛性質多呈鈍痛、灼痛和饑餓樣痛。

2)其他症狀、體征:可有泛酸、嘈雜、腹脹、噯氣、反胃、噁心、嘔吐等症狀。

潰瘍發作期中上腹部可有局限性壓痛。

3)內鏡檢查是確診消化性潰瘍的主要方法。

4)X線鋇餐檢查:消化性潰瘍的X線主要徵象是壁龕和龕影, 也可見到十二指腸畸形、激惹。

5)胃液分析可發現消化性潰瘍病人的基礎酸排出量(BAO)增加。

6)幽門螺旋桿菌的檢測:陽性者提示有幽門螺桿菌感染。

中醫辨證分型

1)肝氣犯胃症狀:胃脘脹滿, 攻撐作痛, 院痛連脅, 噯氣則舒, 情志不舒時加重, 泛吐酸水, 胸悶喜太息, 食少。 舌苔薄白, 脈弦。

證候分析:情志不暢, 肝氣鬱結, 不得疏泄, 橫逆犯胃而胃脘脹滿作痛;氣病遊走, 脅為肝之分野, 故疼痛攻撐連脅, 曖氣則舒;氣機不利, 胃失和降, 可見胸悶喜太息, 泛吐酸水, 食少;弦脈主肝病、主痛。

肝氣犯胃治則:疏肝理氣。方藥:舒肝湯:柴胡12克,黃芩12克,芍藥15克,香附12克,木香12克,郁金12克,萊菔子15克,檳榔12克,茯苓12克,當歸12克,丹參20克,川芎15克,元胡15克,川楝子15克,公英20克,甘草6克,水煎服。舒肝丸、消痞丸口服。

2)肝胃鬱熱症狀:胃脘灼痛,痛勢急迫,食入即痛,泛酸嘈雜,口幹口音,煩躁易怒,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弦數。

證候分析:肝氣鬱結,日久化火,肝胃鬱熱,火邪犯胃,胃失和降,可見胃脘灼痛,泛酸嘈雜;肝膽火旺,可見口幹口苦,煩躁易怒,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弦數。

肝胃鬱熱治則:和胃泄熱。方藥:和胃泄熱湯:黃連6克,黃芩10克,石膏20克,梔子12克,滑石15克,龍膽草10克,柴胡12克,郁金10克,竹葉10克,瓦楞子15克,海螵蛸12克,元胡12克,川楝子12克,甘草6克,水煎服。黃連丸、龍膽丸口服。

3)胃陰不足症狀:胃痛隱隱,饑餓時加重,口燥咽幹,渴不欲飲,五心煩熱,似饑而不欲食,或納呆,時作幹嘔,大便乾燥。舌紅少津有裂紋,苔少或花剝,脈細數。

證候分析:鬱熱傷陰,胃絡失養,可見胃痛隱隱;陰虛內熱津虧,可見口燥咽幹,渴不欲飲,五心煩熱;胃失和降,可見似饑而不欲食,或納呆,時作幹嘔;大腸液耗,可見大便乾燥;舌紅少津,苔少或花剝,脈細數均為陰虛胃痛之象。

胃陰不足治則:益胃養陰。方藥:益胃養陰湯:沙參12克,麥冬12克,生地12克,元參12克,桑葉12克,玉竹12克,花粉10克,竹葉12克,川楝子12克,梔子12克,厚樸12克,枳殼12克,甘草6克,水煎服。沙參丸、蒲元丸口服。

4)胃絡瘀血症狀:胃脘疼痛,痛有定處而拒按,痛如針刺或刀割,甚者嘔血、便血。舌紫黯,有瘀斑、瘀點,脈澀。

證候分析:氣滯而致血瘀,胃痛有定處而拒按,如刺如割;舌紫黯,有瘀斑瘀點,脈澀均為瘀血阻滯,血行不暢之征。

胃絡瘀血治則:和胃化瘀。方藥:逐瘀湯:桃仁12克,紅花12克,當歸12克,川芎10克,赤芍15克,熟地20克,澤蘭12克,坤草15克,黨參15克,茯苓15克,白術12克,山藥20克,丹皮10克,茅根20克,旱蓮草15克,甘草6克,水煎服。逐瘀丸、珍珠丸口服。

5)中焦虛寒症狀:胃痛隱隱,喜按喜暖,納食減少,嘔吐清涎,大便稀薄,倦怠乏力,神疲懶言,畏寒肢冷。舌淡胖,脈沉細或遲。

證候分析:脾胃虛寒,脈絡失于溫養,可見胃痛隱隱;虛則喜按,寒則喜暖;脾失健運,水飲停胃,可見納食減少,嘔吐清涎,大便稀薄;脾主肌肉四肢,脾陽不振故見倦怠乏力,神疲懶言,畏寒肢冷;舌淡胖,脈沉細或遲,為脾陽不振,中焦虛寒之象。

中焦虛寒冶則:健脾溫中。方藥:黃芪30克,桂枝12克,白術12克,黨參30克,茯苓15克,芍藥20克,山藥30克,吳茱萸10克,小茴香12克,乾薑10克,薑黃10克,香附12克,木香12克,元胡15克,川楝子12克,甘草6克,水煎服。溫胃舒、參茯丸口服。

肝氣犯胃治則:疏肝理氣。方藥:舒肝湯:柴胡12克,黃芩12克,芍藥15克,香附12克,木香12克,郁金12克,萊菔子15克,檳榔12克,茯苓12克,當歸12克,丹參20克,川芎15克,元胡15克,川楝子15克,公英20克,甘草6克,水煎服。舒肝丸、消痞丸口服。

2)肝胃鬱熱症狀:胃脘灼痛,痛勢急迫,食入即痛,泛酸嘈雜,口幹口音,煩躁易怒,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弦數。

證候分析:肝氣鬱結,日久化火,肝胃鬱熱,火邪犯胃,胃失和降,可見胃脘灼痛,泛酸嘈雜;肝膽火旺,可見口幹口苦,煩躁易怒,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弦數。

肝胃鬱熱治則:和胃泄熱。方藥:和胃泄熱湯:黃連6克,黃芩10克,石膏20克,梔子12克,滑石15克,龍膽草10克,柴胡12克,郁金10克,竹葉10克,瓦楞子15克,海螵蛸12克,元胡12克,川楝子12克,甘草6克,水煎服。黃連丸、龍膽丸口服。

3)胃陰不足症狀:胃痛隱隱,饑餓時加重,口燥咽幹,渴不欲飲,五心煩熱,似饑而不欲食,或納呆,時作幹嘔,大便乾燥。舌紅少津有裂紋,苔少或花剝,脈細數。

證候分析:鬱熱傷陰,胃絡失養,可見胃痛隱隱;陰虛內熱津虧,可見口燥咽幹,渴不欲飲,五心煩熱;胃失和降,可見似饑而不欲食,或納呆,時作幹嘔;大腸液耗,可見大便乾燥;舌紅少津,苔少或花剝,脈細數均為陰虛胃痛之象。

胃陰不足治則:益胃養陰。方藥:益胃養陰湯:沙參12克,麥冬12克,生地12克,元參12克,桑葉12克,玉竹12克,花粉10克,竹葉12克,川楝子12克,梔子12克,厚樸12克,枳殼12克,甘草6克,水煎服。沙參丸、蒲元丸口服。

4)胃絡瘀血症狀:胃脘疼痛,痛有定處而拒按,痛如針刺或刀割,甚者嘔血、便血。舌紫黯,有瘀斑、瘀點,脈澀。

證候分析:氣滯而致血瘀,胃痛有定處而拒按,如刺如割;舌紫黯,有瘀斑瘀點,脈澀均為瘀血阻滯,血行不暢之征。

胃絡瘀血治則:和胃化瘀。方藥:逐瘀湯:桃仁12克,紅花12克,當歸12克,川芎10克,赤芍15克,熟地20克,澤蘭12克,坤草15克,黨參15克,茯苓15克,白術12克,山藥20克,丹皮10克,茅根20克,旱蓮草15克,甘草6克,水煎服。逐瘀丸、珍珠丸口服。

5)中焦虛寒症狀:胃痛隱隱,喜按喜暖,納食減少,嘔吐清涎,大便稀薄,倦怠乏力,神疲懶言,畏寒肢冷。舌淡胖,脈沉細或遲。

證候分析:脾胃虛寒,脈絡失于溫養,可見胃痛隱隱;虛則喜按,寒則喜暖;脾失健運,水飲停胃,可見納食減少,嘔吐清涎,大便稀薄;脾主肌肉四肢,脾陽不振故見倦怠乏力,神疲懶言,畏寒肢冷;舌淡胖,脈沉細或遲,為脾陽不振,中焦虛寒之象。

中焦虛寒冶則:健脾溫中。方藥:黃芪30克,桂枝12克,白術12克,黨參30克,茯苓15克,芍藥20克,山藥30克,吳茱萸10克,小茴香12克,乾薑10克,薑黃10克,香附12克,木香12克,元胡15克,川楝子12克,甘草6克,水煎服。溫胃舒、參茯丸口服。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