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強直型腦癱病因, 因為大腦功能的損傷, 小兒腦癱患者多有情緒或行為異常的表現, 據大量實驗和臨床資料表明, 腦的邊緣系統特別是海馬回受損時, 即可引起患兒情緒異常。 按照小兒發育規律來說, 正常的寶寶多能達到“七坐八爬”的標準, 而患有腦癱的嬰兒則遠遠達不到這個發育指標。
一般來說, 腦癱孩子在臨床上常常表現為3個月不會抬頭, 4個月不會笑, 4個月兩手仍緊緊握拳不會鬆開, 5個月不會抓物, 8個月不會獨坐, 10個月不會爬;1歲多不會走。 總而言之, 很多腦癱寶寶的早期症狀表現為過分安靜,
當然, 與之相反的一些腦癱寶寶則常表則為好哭、任性、固執、孤僻、脾氣古怪、情感脆弱、易於激動, 有的有快活感、情緒不穩定等, 手足徐動型患兒較為常見。 此外, 多數腦癱患兒表現有活動過多, 注意力分散, 行為散亂等。 偶見患兒用手猛擊頭部、下頜等自身傷害的"強迫"行為。
醫生提醒, 家長一旦發現自己的寶寶過份安靜或是有以上這些異常表現時, 一定要抓緊時間去醫院檢查, 以便做到早期診斷開與治療, 為孩子的治爭取到寶貴的時間。
在長期對小兒腦癱的研究中, 我們早已發現, 人類大腦的可塑性在四歲以內, 分工尚未定型時啟動其代償功能較易, 一旦形成固定形態,
因為某些主觀及客觀因素所致, 也因為醫療技術水準的有限, 小兒腦癱曾一度被視為不治之症, 讓不少患兒及其家庭背上了沉重的思想負擔, 甚至悲觀絕望放棄治療。 而目前醫學界早已達成共識, 小兒腦癱如果在早期得到正確治療則會達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因此, 千萬不要再讓腦癱是不治之症的觀點所迷惑, 貽誤了孩子的較佳治療時機。
在患兒病情得到確診之後, 儘早介入訓練, 通過視、聽、觸、模仿、照鏡, 上肢各關節活動等被動輸入各種感覺, 可促使患兒對人、物的有意注意和對周圍環境的關心, 手眼協調,
因此, 要從簡單到複雜, 從易到難來進行。 早期功能訓練可以防止肌肉萎縮, 攣縮和關節強直與骨骼畸形。 手術矯形後也必須配合功能訓練、作業診療才能鞏固效果。 所以, 腦癱的治功能訓練對腦癱有特殊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