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神經科>正文

家長要瞭解的幼兒腦癱分型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一千個腦癱患兒就有一千個症狀, 這句話雖然有些誇張, 但也說明了腦癱的分型有很多種, 每一種的症狀也會有不同, 依據腦癱運動功能障礙的範圍和性質, 分型如下。

1、痙攣型

發病率最高, 占全部病人的60%~70%, 常與其他型的症狀混合出現, 病變波及錐體束系統, 主要表現為中樞性癱瘓, 受累肢體肌張力增高、肢體活動受限、姿勢異常、深腱反射亢進、踝陣攣陽性, 2歲以後錐體束征仍陽性。 上肢屈肌張力增高、肩關節內收、肘關節、腕關節及手指關節屈曲。 臥位時下肢膝關節、髖關節呈屈曲姿勢;俯臥位時抬頭困難;坐位開始時,

頭向後仰, 以後能坐時, 兩腿伸直困難, 脊柱後凸, 跪時下肢呈“W”形;站立時髖、膝略屈, 足尖著地;行走時呈踮足、剪刀樣步態。 根據受累的部位又分為7種:

痙攣性偏癱:指一側肢體及軀幹受累, 上肢受累程度多較下肢重。 癱瘓側肢體自發運動減少, 行走延遲, 偏癱步態, 患肢足尖著地。 約1/3患兒在1~2歲時出現驚厥。 約25%的患兒有認知功能異常, 智力低下。

痙攣性雙癱:指四肢受累, 但雙下肢受累較重, 上肢及軀幹較輕。 常在嬰兒開始爬行時即被發現。 托起小兒雙腋可見雙下肢呈剪刀狀交叉。 本型如以影響兩下肢為主則智力發育多正常, 很少合併驚厥發作。

痙攣性四肢癱:指四肢及軀幹均受累,

上下肢嚴重程度類似, 是腦癱中最嚴重的類型, 常合併智力低下, 語言障礙、視覺異常和驚厥發作。

痙攣性截癱:雙下肢受累明顯, 軀幹及雙上肢正常。

雙重性偏癱:四肢受累, 但上肢受累較下肢重或者左右兩側癱瘓程度不一致。

三肢癱:三個肢體受累, 多為上肢加雙下肢癱瘓。

單癱:單個肢體受累。 單癱表現輕微, 易誤診, 若發生在非利手, 就更易誤診。

2、手足徐動型

約占腦癱20%, 主要病變在錐體外系統, 表現為難以用意志控制的不自主運動, 當進行有意識運動時, 不自主、不協調及無效的運動增多。 這些動作在睡眠時消失。 多有肌張力降低, 抬頭無力, 餵養困難, 常有舌伸出口外及流涎。 1歲後手足徐動逐漸明顯, 因口肌受累呈顯著語言困難,

說話時語句含糊, 聲調調節也受累。 通常無錐體束征, 手足徐動型腦癱智力障礙不嚴重, 驚厥亦不多見。 隨著圍生期保健的廣泛開展, 此型現已少見。

3、強直型

此型很少見到, 由於全身肌張力顯著增高, 身體異常僵硬, 運動減少, 主要為錐體外系症狀, 使其四肢做被動運動時, 主動肌和拮抗肌有持續的阻力, 肌張力呈鉛管狀或齒輪狀增高, 腱反射不亢進, 常伴有嚴重智力低下。

4、共濟失調型

可單獨或與其他型同時出現。 主要病變在小腦。 臨床表現為步態不穩, 走路時兩足間距加寬, 四肢動作不協調, 上肢常有意向性震顫, 快變轉化的動作差, 指鼻試驗易錯誤, 肌張力低下。 此型不多見。

5、震顫型

此型很少見, 表現為四肢震顫,

多為靜止震顫。

6、肌張力低下型

表現為肌張力低下, 四肢呈軟癱狀, 自主運動很少。 仰臥位時四肢呈外展外旋位狀似仰翻的青蛙, 俯臥位時, 頭不能抬起。 常易與肌肉病所致的肌弛緩相混, 但肌張力低下型可引出腱反射。 多數病例在嬰幼兒期後轉為痙攣型或手足徐動型。

7、混合型

同一患兒可表現上述2~3個型的症狀。 以痙攣型與手足徐動型常同時受累。 還有少數病兒無法分類。

腦癱不同分型症狀也會有差異, 不要覺得自己孩子跟別的腦癱患兒不一樣, 就是健康的, 可能是不同分型, 要及時去醫院檢查, 如果檢查沒問題, 這樣自己才放心嘛。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