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婦科>正文

經前頭痛的辨證治療

經前頭痛為婦女常見病症之一, 屬近代醫學“經前期緊張綜合征”範疇。 臨床表現為經來前3~7天頭痛發作, 經來或行經後緩解或消失。 其發病多與肝、脾、腎三髒關係密切, 分型論治如下:

肝鬱氣滯型

經前頭痛多呈緊束或跳動感, 隨情志變化波動, 伴胸脅脹悶、煩躁易怒, 耳鳴眼差, 舌紅苔黃, 脈弦或滑。 肝為風木之髒, 巔頂之上惟風可到, 若情志不和、怒鬱傷肝, 鬱而化火, 血熱上壅, 絡脈鬱阻則發為頭痛。 治宜疏肝解鬱、行氣止痛, 方用柴胡舒肝散加減, 方中柴胡、白芍、陳皮、香附、枳殼柔肝, 疏肝, 理氣止痛, 川芎為血中氣藥,

配白芷辛散祛風, 走頭面引藥直達病所。

肝鬱脾虛型

頭痛多脹悶或頭重如裹, 嘔惡納差, 脅腹脹滿, 乏力嗜睡, 或噯氣阿頻作, 舌苔薄白或厚膩, 脈弦滑。

經行前血流胞宮, 上汲精血, 肝體失養, 肝氣鬱滯, 肝陽逆動而擾上竅;同時影響脾之運化水濕功能, 濕濁內蘊, 隨逆動之陽上蒙清竅, 故發頭痛。 治宜疏肝解鬱, 健脾化濕, 用逍遙散合四君子東加減, 其中逍遙散為肝脾不和之要方;四君子湯益氣健脾可祛濕濁。

痰瘀內阻型

頭痛如錐刺或脹悶跳痛, 前處固定, 面色黯黑, 嘔惡煩躁, 口渴欲飲, 舌暗或有瘀斑, 舌苔厚膩, 脈弦滑。 肝鬱或肝虛, 氣不暢達, 血行無力則絡脈瘀滯, 或脾虛濕停而疾生, 痰瘀痹阻清竅, 清陽不升, 濁氣瘀積伏於腦絡,

故見頭痛。 治宜活血化瘀, 祛痰通絡, 藥用二陳湯合活絡效靈丹加減, 方中二陳湯化痰利氣, 活絡效靈丹通絡止痛, 加郁金疏肝, 梔子清熱, 白芥子祛皮裡膜外之痰。

肝腎陰虛型

頭痛綿綿隱發, 或頭脹發熱, 咽幹口燥, 潮熱耳鳴, 腰膝酸軟, 夜臥夢多, 脅脹或痛, 舌紅少苔, 脈細或數。 頭為髓海所在, 肝體陰而用陽, 全賴腎精滋養。 若體虛勞作或鬱怒傷肝, 則火盛傷陰, 或腎水虧耗, 水不涵木, 氣血逆亂, 不能上滋頭腦則頭痛。 治宜滋補肝腎, 養血止痛, 方用一貫煎合二至丸加減。 方中女貞子、旱蓮草、生地、枸杞子補肝腎滋陰, 北沙參、麥冬養肺益腎, 當歸、白芍補血柔肝, 更兼川楝子引經疏肝, 一散一斂, 有疏肝和血止痛之效。

脾腎陽虛型

頭痛綿綿緊束感,

遇寒加重, 頭暈耳鳴, 腰膝酸軟冷痛, 腹脹納呆, 經期延後, 血色偏暗, 大便溏薄, 舌淡苔薄, 或滑膩, 脈沉細或無力。 此為素體不足, 經來之前氣血虧虛, 頭為諸陽之會, 陽氣不能上達, 髓海失于溫煦。 治宜溫腎健脾、通陽止痛, 方用人參養榮湯合右歸飲加減, 方中黃芪、黨參、白術、熟地、當歸、陳皮益氣健脾、補血養榮;杜仲、枸杞子、肉桂、附片溫腎助陽、滋腎填精, 火旺則生土, 化源充足, 氣血通暢, 則腦得其養, 頭痛可愈。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