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果汁軟糖的誘惑 讓孩子學會延遲滿足

每個孩子都希望能夠擁有自己所喜歡的東西, 都希望能夠想吃什麼就吃什麼。 這是一個孩子的天性, 他們根本就不懂得什麼是“延遲”和“即刻”, 更不具備控制自己的能力, 也不會區分怎麼做是正確的, 如何做才是不對的。

講故事: 一塊果汁軟糖的誘惑

教室裡坐著幾十個年僅4歲的小孩, 每個孩子面前都放著一塊果汁軟糖。

老師告訴他們:等他離開後, 大家可以去吃放在桌子上的那塊軟糖。 但是, 如果誰願意先不吃, 等到老師辦完事情回來再吃, 誰就會多得到一塊果汁軟糖。 也就是說, 如果孩子能夠堅持等老師回來再吃他就可以吃到兩塊果汁軟糖。

面對糖果的誘惑, 部分孩子決心熬過“漫長的”等待時間。 為了抵制誘惑, 他們或是閉上雙眼, 或是把頭埋在胳膊裡休息, 或是喃喃自語, 或是哼哼唧唧的唱歌, 或是動手做遊戲, 或是乾脆努力睡覺。 憑著這些簡單實用的技巧, 這些小傢伙們勇敢的戰勝了自我, 最終得到了兩塊糖的回報。 而那些性急衝動的孩子幾乎在老師走出教室的瞬間, 就立刻去抓取並享用那一塊放在桌子上的軟糖了。

大約12——14年後, 當他們進入青春期時, 這些孩子在社交和情感方面的差異已經非常明顯。

那些在4歲時就能夠為兩塊糖果等待的孩子, 顯然具有較強的競爭力、較高的效率以及較強的自信心。

他們能夠更好的應付挫折和壓力, 他們不會自亂陣腳、惶恐不安, 不會輕易崩潰。 因為他們具有責任心和自信心, 辦事可靠, 所以普遍容易贏得別人的信任。

但是, 那些當年經不住誘惑的孩子, 其中約有三分之一左右的人顯然缺乏上述品質, 心理問題也相對較多。 社交時, 他們羞怯退縮, 固執己見又優柔寡斷;一遇到挫折就心煩意亂, 把自己想的很差勁或一文不值;遇到壓力往往退縮不前或不知所措。

這就是著名的“成長跟蹤實驗”。 心理學家米切爾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對斯但福大學附屬幼稚園的孩子們進行跟蹤研究, 從他們4歲一直持續到高中畢業。 這個實驗的最終結果表明孩子當初做出怎樣的選擇不僅從一種角度反映出他的性格特徵,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預示了未來的人生道路。

學家教:從小就要讓孩子學會延遲滿足

從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就要有意識的培養和鍛煉孩子的“延遲滿足”的能力。 可是, 今天的孩子大多都不能夠“延遲滿足”而是“即刻滿足”型的, 想要什麼就必須馬上得到, 否則就會大哭大鬧, 攪得家裡“雞飛狗跳”不得安寧。 看到自己想吃的, 就吵著讓父母給買, 看到好玩的, 也要纏著爸媽要買, 特別是有的父母無條件的滿足孩子的要求, 包括一些過分的要求, 都會答應孩子。

每個孩子都希望能夠擁有自己所喜歡的東西, 都希望能夠想吃什麼就吃什麼。 這是一個孩子的天性, 他們根本就不懂得什麼是“延遲”和“即刻”, 更不具備控制自己的能力,

也不會區分怎麼做是正確的, 如何做才是不對的。 他們只知道, 自己想要的父母就會滿足自己的要求。 隨著孩子慢慢的長大, 對外在事物的瞭解, 孩子的欲望也在不斷地增長, 想要的東西也是越來越多, 越來越昂貴, 總希望吃最好的, 穿名牌等等。 但是, 這時候父母已經是力不從心, 無能為力, 面對孩子的欲求, 已經不再是孩子小的時候了, 那時認為能夠滿足孩子的要求是多麼一件有成就感的事情, 也是表達自己對孩子愛的一種方式。 可是, 現在孩子的要求已經遠遠地超越了父母的能力, 孩子的欲望讓父母聽而生畏、望而卻步。

既然父母不能滿足孩子要求, 衝突就會發生, 孩子依然沿用小時候的方式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只不過是比小時候更加的“變本加厲”。 這時候, 父母所採用的方式, 就是拒絕, 批評, 指責, 抱怨等等。 父母的反抗已經不能夠讓孩子“浪子回頭”, 於是, 親子衝突越來越嚴重。

當父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的時候, 已經晚了, 孩子已經在父母無條件的愛中, 養成了“即刻滿足”的不良個性, 這種性格將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讓孩子學會延遲滿足, 還會有效地防止孩子被騙。 在家庭環境裡, 如果一個孩子能夠面對誘惑而不動心, 或者是能夠考慮一下, 那麼, 這個孩子到了外面同樣會不被誘惑所迷惑, 這就有效地防止了那些以“投其所好”而拐騙孩子的伎倆。 孩子被拐的現象層出不窮, 細看這些案件, 大多都是利用了孩子的好奇心和以給孩子買好吃的為名, 把孩子拐走。

父母往往用自己無知的愛,教養了一個更無知的孩子。有些父母總是讓孩子吃好的、喝好的、穿好的、用好的,根本就不顧及孩子的身體素質和對孩子帶來的負面影響。所以,小胖墩就誕生了,豆芽菜也誕生了,小近視有了,手機控也有了等等,這些不應該在孩子身上出現的“怪相”都找上了小孩子。這就是因為父母的“即刻滿足”而造成的,當發現自己的做法有問題的時候,想改!已經悔之晚矣!

讓孩子從小就學會延遲滿足,對孩子的成長是有幫助的,這也是父母對孩子的“真愛”。

把孩子拐走。

父母往往用自己無知的愛,教養了一個更無知的孩子。有些父母總是讓孩子吃好的、喝好的、穿好的、用好的,根本就不顧及孩子的身體素質和對孩子帶來的負面影響。所以,小胖墩就誕生了,豆芽菜也誕生了,小近視有了,手機控也有了等等,這些不應該在孩子身上出現的“怪相”都找上了小孩子。這就是因為父母的“即刻滿足”而造成的,當發現自己的做法有問題的時候,想改!已經悔之晚矣!

讓孩子從小就學會延遲滿足,對孩子的成長是有幫助的,這也是父母對孩子的“真愛”。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