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人群養生>兒童>正文

你應注意的兒童心理異常

養生之道網導讀:

你應注意的兒童心理異常, 現代社會中, 兒童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越來越受到關注。 然而很多年輕的父母面對孩子出現的異常行為, 往往感到疑惑, 下面就來看看你應注意的兒童心理異常。

以下介紹的主要是6歲以下的孩子常見的心理疾病:

咬指甲、撕手皮

咬指甲是兒童時期很常見的不良行為, 男女兒童均可發生。 程度輕重不一, 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 甚至甲溝炎。 愛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動。

吮吸手指

吮吸手指在嬰兒期是一種常見的現象, 到2-3歲以後, 這種現象會明顯減少。

隨著年齡增長, 會逐漸消失。 如不消失, 則是一種不良的行為偏差。

屏氣發作

是指嬰幼兒在受到刺激哭鬧時, 在過度換氣之後出現屏氣, 呼吸暫停, 口唇青紫, 四肢僵硬, 嚴重者可出現短暫的意識障礙。 短則半分鐘到1分鐘, 長則2分鐘到3分鐘。 多見於2歲以內的孩子。

口吃

是指說話時言語中斷、重複、不流暢的狀態, 是兒童期常見的語言障礙。 約有半數口吃的兒童在5歲前發病。

言語發育延遲

是指兒童口頭語言出現較同齡正常兒童遲緩, 發展也比正常兒童緩慢。 一般認為18個月不會講單詞, 30個月不會講短句者均屬於言語發育延遲。

選擇性緘默症

是指已獲得語言能力的孩子, 因為精神因素的影響, 在某些特定場合保持沉默不語。

如在學校裡不講話, 但在家裡講話。 這種心理問題多在3-5歲時起病。

遺尿症

指5歲以上的孩子還不能自已控制排尿, 夜間經常尿濕床鋪, 白天有時也尿濕褲子。 多見於5-10歲的兒童, 男孩多於女孩。

抽動症

指局限於身體某一部位的一組肌肉或兩組肌肉出現抽動。 表現為眨眼、擠眉、皺額、咂嘴、伸脖、搖頭、咬唇和模仿怪相等, 多見於5歲以上的兒童, 男孩多於女孩。

入睡困難

是指兒童在臨睡時不願上床睡覺, 即使是躺在床上, 也不容易入睡, 在床上不停地翻動, 或反復地要求父母給他講故事, 直到很晚才能勉強入睡。

夜驚

指在睡眠中突然驚醒, 瞪眼坐起, 驚惶失措, 表情痛苦, 常伴有哭喊、氣急、出汗等症狀, 多半發生在入睡後2小時內,

醒後不能回憶。 以5-7歲的兒童最為常見。

睡行症

指睡眠中突然睜眼, 坐起凝視, 下床走動。 多半發生在睡後2小時內, 醒後不能回憶。 見於任何年齡的兒童, 多見於5-12歲兒童。 夢魘

指從噩夢中驚醒, 能生動地回憶夢裡的內容, 使孩子處於極度緊張焦慮狀態的一種睡眠障礙。 多發生在後半夜, 多見於學齡前兒童。

偏食

是指兒童不喜歡或不吃某一種食物或某一些食物, 是一種不良的進食行為。 偏食在兒童中很常見, 在城市兒童中約占25%左右, 在農村兒童中約占10%左右。

拔毛癖

是指兒童時期出現的經常無緣無故地拔自己的頭髮、眉毛、體毛的不良行為。 多見於4-5歲以上的兒童。

攻擊行為

是指因為欲望得不到滿足, 採取有害他人、毀壞物品的行為。

兒童攻擊行為常表現為打人、罵人、推人、踢人、搶別人的東西(或玩具)等。 兒童的攻擊行為一般在3-6歲出現第一個高峰, 10-11歲出現第二個高峰。 總體來說, 攻擊方式可分暴力攻擊和語言攻擊兩大類, 男孩以暴力攻擊居多, 女孩以語言攻擊居多。

退縮行為

是指膽小、害羞、孤獨、不敢到陌生環境中去, 不願意與小朋友們玩的不良行為。 這種兒童對新事物不感興趣, 缺乏好奇心。

依賴行為

是指兒童對父母過分依賴, 並與年齡不相符的一種不良行為。 這種兒童如果父母不在, 便容易發生焦慮或抑鬱。

分離性焦慮

是指6歲以下的兒童, 在與家人, 尤其是母親分離時, 出現的極度焦慮反應。 男女兒童均可得病, 與患兒的個性弱點和對母親的過分依戀有關。

神經性尿頻

指每天的排尿次數明顯增加, 但尿量不增加、尿常規正常的一種心理疾病。 排尿次數可以從正常的6-8次增加到20-30次, 甚至每小時十多次, 每次排尿很少, 有時僅幾滴。 以4-5歲的兒童為多見。

神經性嘔吐

指一種反復的餐後嘔吐, 但不影響食欲、體重的心理疾病。 常常具有癔症性格, 自我中心、暗示性強, 往往在明顯的心理因素作用下發病, 以女孩為多見。

性識別障礙

是指兒童對自身性別的認識與自己真實的解剖性別相反, 如男性行為特徵像女性, 或持續否認自己具有男性特徵。 多見於3歲以上的兒童。

孤獨症

是一類以嚴重孤獨, 缺乏情感反應, 語言發育障礙, 刻板重複動作和對環境奇特反應為特徵的疾病。 多見於男孩,男女比例為4-5:1。

一、衡量心理健康的九大標準

孩子有心理問題怎麼辦

1、身體感覺舒適,無明顯的頭痛等軀體化症狀;

2、能合理地控制自己的情緒;

3、有和年齡相符的智力水準;

4、個性特徵明顯而健全;

5、有適當的方式應對學習和生活的壓力;

6、自己的生活理想和目標能否切合實際;

7、對已經出現的心理問題有合理的解決方式;

8、與周圍環境保持良好的接觸,人際關係和諧;

9、自信,有達到自我實現的願望。

二、引發心理問題的常見原因

1、生理因素
如軀體疾病引發的心理問題。

2、社會因素

重大生活事件

來自自身、家庭、學校等的重大生活事件給孩子造成的心理創傷。如父母離異、家人過世、生活環境的突然改變等。

社會支援系統

青少年的社會支援系統是指以求助者為核心,包括朋友、家人在內的各種社會關係在精神上、心理上等方面給予求助者的支持和幫助,這對人的心理健康水準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若因重大生活事件的變化失去了熟悉的社會支援系統的支援,很容易產生心理問題。

不良的個人生活方式

如早晨睡懶覺、生活黑白顛倒、夜裡睡不著、白天無精神。也有的人一日只吃一餐、兩餐,最終導致精神不振、不思飲食、煩躁、空虛、彷徨、無聊。或者一些人長期沉浸在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上,如沉迷網路、賭博等,也容易產生賭博成癮、網路成癮等心理問題。

3、認知因素

分析個人成長史,查看其自我認知系統,分析是否有錯誤觀念、錯誤認知等。

分析內心世界有無對人、對事的持久偏見事例。

尋找求助者的記憶中有無持久的負性情緒記憶。

分析有無深層主觀因素——價值觀、人生觀方面的問題。

分析是否有心理發育停滯。

三、孩子有心理問題怎麼辦

1、放鬆訓練,以便隨時保持輕鬆的狀態,從而緩解緊張、焦慮情緒等。

2、簡易行為矯治——陽性強化法。通過獎勵目標行為,忽視或淡化異常行為,促進目標行為的產生。

3、合理情緒療法。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艾利斯認為,引起人們情緒困擾的並不是外界發生的事件,而是人們對事件的態度、看法等認知內容,因此,要改變情緒困擾不是致力於改變外界事件,而是應該改變認知,通過改變認知,進而改變情緒。

4、系統脫敏法。主要用於恐懼症。

5、衝擊療法。主要用於治療恐懼和其他負性情緒反應。

6、厭惡療法。常用於戒煙、戒酒、戒除網癮,治療強迫症等。

7、認知行為療法。通過改變思維和行為來改變不良認知,消除不良情緒和行為。

當發現孩子有行為問題時該怎麼辦?

現代心理學的研究表明,行為不是天生的,而是通過學習獲得的。同樣的遺傳素質,可以發展出迥異的行為方式。從這個意義上說,性格和行為是後天塑造而成的,行為是可以改變的。因此早期教育和特殊環境的創造可對小兒的性格行為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兒童行為問題的發生多與父母對子女的期望、教養方式、父母的文化、學習環境等顯著相關。因此一旦發現兒童出現行為問題,家長應注重尋找原因,改進教養方式,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如長期無法糾正,問題嚴重者,必須及早接受心理諮詢指導。

總而言之,不管孩子多大,只要是發現孩子出現行為異常、學習困難、睡眠障礙、性格缺陷、情感障礙、社交不良、性角色偏差等情況,都應該及時帶孩子去兒童心理門診,請兒童心理諮詢師和你一起關注孩子的心理發展,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多見於男孩,男女比例為4-5:1。

一、衡量心理健康的九大標準

孩子有心理問題怎麼辦

1、身體感覺舒適,無明顯的頭痛等軀體化症狀;

2、能合理地控制自己的情緒;

3、有和年齡相符的智力水準;

4、個性特徵明顯而健全;

5、有適當的方式應對學習和生活的壓力;

6、自己的生活理想和目標能否切合實際;

7、對已經出現的心理問題有合理的解決方式;

8、與周圍環境保持良好的接觸,人際關係和諧;

9、自信,有達到自我實現的願望。

二、引發心理問題的常見原因

1、生理因素
如軀體疾病引發的心理問題。

2、社會因素

重大生活事件

來自自身、家庭、學校等的重大生活事件給孩子造成的心理創傷。如父母離異、家人過世、生活環境的突然改變等。

社會支援系統

青少年的社會支援系統是指以求助者為核心,包括朋友、家人在內的各種社會關係在精神上、心理上等方面給予求助者的支持和幫助,這對人的心理健康水準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若因重大生活事件的變化失去了熟悉的社會支援系統的支援,很容易產生心理問題。

不良的個人生活方式

如早晨睡懶覺、生活黑白顛倒、夜裡睡不著、白天無精神。也有的人一日只吃一餐、兩餐,最終導致精神不振、不思飲食、煩躁、空虛、彷徨、無聊。或者一些人長期沉浸在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上,如沉迷網路、賭博等,也容易產生賭博成癮、網路成癮等心理問題。

3、認知因素

分析個人成長史,查看其自我認知系統,分析是否有錯誤觀念、錯誤認知等。

分析內心世界有無對人、對事的持久偏見事例。

尋找求助者的記憶中有無持久的負性情緒記憶。

分析有無深層主觀因素——價值觀、人生觀方面的問題。

分析是否有心理發育停滯。

三、孩子有心理問題怎麼辦

1、放鬆訓練,以便隨時保持輕鬆的狀態,從而緩解緊張、焦慮情緒等。

2、簡易行為矯治——陽性強化法。通過獎勵目標行為,忽視或淡化異常行為,促進目標行為的產生。

3、合理情緒療法。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艾利斯認為,引起人們情緒困擾的並不是外界發生的事件,而是人們對事件的態度、看法等認知內容,因此,要改變情緒困擾不是致力於改變外界事件,而是應該改變認知,通過改變認知,進而改變情緒。

4、系統脫敏法。主要用於恐懼症。

5、衝擊療法。主要用於治療恐懼和其他負性情緒反應。

6、厭惡療法。常用於戒煙、戒酒、戒除網癮,治療強迫症等。

7、認知行為療法。通過改變思維和行為來改變不良認知,消除不良情緒和行為。

當發現孩子有行為問題時該怎麼辦?

現代心理學的研究表明,行為不是天生的,而是通過學習獲得的。同樣的遺傳素質,可以發展出迥異的行為方式。從這個意義上說,性格和行為是後天塑造而成的,行為是可以改變的。因此早期教育和特殊環境的創造可對小兒的性格行為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兒童行為問題的發生多與父母對子女的期望、教養方式、父母的文化、學習環境等顯著相關。因此一旦發現兒童出現行為問題,家長應注重尋找原因,改進教養方式,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如長期無法糾正,問題嚴重者,必須及早接受心理諮詢指導。

總而言之,不管孩子多大,只要是發現孩子出現行為異常、學習困難、睡眠障礙、性格缺陷、情感障礙、社交不良、性角色偏差等情況,都應該及時帶孩子去兒童心理門診,請兒童心理諮詢師和你一起關注孩子的心理發展,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