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徐動型腦癱作為腦癱的其中一種類型, 不僅對人們造成的傷害很大, 而且治療不及時還會引發一系列的併發症。 所以手足徐動型腦癱一定要及時的進行確診, 以便採取合理的治療方法, 降低危害。 今天給大家詳細介紹一下手足徐動型腦癱進行診斷的方法。
運動發育落後、主動運動減少腦癱專家介紹, 小兒腦癱症狀中, 運動發育落後表現在粗大運動和 精細運動兩方面。 判斷運動發育是否落後的指標很多, 每個動作在不同年 齡中表現又不一樣, 但一些主要指標在臨床應用時應熟練掌握。
正常小兒3個月時能抬頭, 4~ 5個月時能主動伸手觸物, 兩手能在胸前相握, 安靜時能在眼前玩弄雙手。 6~7個月時會獨自坐在較硬的床面不跌倒, 8~ 10個月時會爬, 爬時雙上肢或下肢交替向移動。 1歲時能獨自站立, l歲~ l歲半時能行走。 腦癱小兒在上述年齡階段一般都不能達到正常小兒水準。
腦癱小兒在新生兒時期常表現為動作減少, 吸吮能力及覓食反應均差。 正常 3個月小兒仰臥位時常有踢腿、蹬踏樣動作, 而且為交替的蹬踢。 腦癱小兒踢蹬動作明顯減少, 而且很少出現交替動作, 正常 4~ 5個月的小兒上肢活動很靈活, 腦癱小兒上肢活動也減少。 正常小兒在 l歲以內尚未形成右利或左利, 而痙攣型腦癱偏癱型則表現為經常只利用一隻手持物或觸物,
腦癱患兒異常姿勢多種多樣, 與肌張力異常及原始反射延遲消失有關。 手足徐動型及共濟失調型表現與痙攣型不同, 在第一年內, 常安靜躺著, 幾乎沒有自主運動, 仰臥位時其姿勢與痙攣型相反, 表現為下肢屈曲, 髖外展, 踝背屈。 抱起呈直立位時, 能控制頭在正中位。
反射異常痙攣型腦癱小兒深反射 活躍或亢進, 有時還可引出踝陣攣及 Babinski征。 腦癱小兒神經反射常表現為原始反射延緩消失、保護性反射減弱或延緩出現。
肌張力異常肌張力是安靜狀態下肌肉的緊張度, 通過被動地屈曲、伸直、旋前、旋後肢體, 瞭解其肌張力。 小嬰兒可握住其前臂搖晃手,
溫馨提示:以上就是針對手足徐動型腦癱診斷方法的介紹, 希望能夠幫助到患者更好的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