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齡的增長, 到了中年這個人生的特殊階段, 生理、心理、社會多方面的原因, 使人們有意無意地把“中年”和“開始衰弱”劃上等號。 再加上滿世界的廣告都在宣傳“十男九虛”、“疲勞就是腎虛”、“腎虛就要補腎”, 使得不少疲于生計的中年人總覺得自己虛。 為了獲得點心理安慰, 不少人去買補腎的藥來吃。 那麼, 到了中年就一定得補腎嗎?
“虛”多是心理壓力大造成的
中醫的腎概念主要是從功能的角度來說的, 涵蓋了人體的生殖、泌尿、神經、骨骼等各個組織、器官, 起調節人體功能、為生命活動提供“元氣”、“原動力”的作用。
“虛”主要是功能低下、營養缺乏的結果。 腎虛會表現出與腎相關的機能減退。 比如腦子慢、不長個兒、性功能低下、容易骨折、貧血、憋不住尿、腰腿發軟等。 這些也都是中年人常見的情況, 但並不能一概而論, 凡出現上述症狀就肯定是腎虛所致。 臨床上, 很多中年人找到大夫求助性功能低下如何解決, 並強烈暗示要求補腎。 其實再仔細探討他們的病情, 大多是心理壓力造成的。 因此, 遇到這樣的求助者, 負責的醫生是不會給他開補腎藥的。
補腎有很多誤區
有很多人根本沒必要去補腎, 疲勞、年齡都不是界定補腎的標準。 本來不需要補腎的人吃了補腎藥,
不分“陰虛”還是“陽虛”盲目補腎的做法是錯誤的。 腎虛分“腎陰虛”和“腎陽虛”, “陰虛”表現為營養不足, 功能亢進, 因為“虛火”造成了人體內物質的過分消耗而導致陰氣不足, 也就是“陽氣”的偏亢。 中醫歷來強調人體的陰陽平衡, 如果該補“陰虛”的時候補了“陽虛”或者反之, 都會嚴重破壞人體平衡, 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