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臍帶的直徑約1釐米左右, 剪斷後對新生兒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傷口, 如護理不當, 將成為病原菌侵入機體的重要途徑, 引起新生兒破傷風、新生兒敗血症等疾病, 因此必須做好新生兒臍部的護理。
為了保護臍部, 醫護人員往往將臍部敷上紗布。 紗布應該在生後12-24小時去除, 如包紮的時間過長, 紗布容易被新生兒的大小便污染, 給細菌在臍部生長繁殖創造條件。 臍部的紗布去除後應注意觀察:
1、臍帶有無出血:
主要由於臍帶結紮不緊, 或結紮用的絲線太粗引起。 出現這種情況時, 可用酒精仔細消毒臍帶及周圍皮膚,
2、臍部是否乾燥:
臍帶脫落前或剛脫落臍窩還未乾燥時, 應保證臍帶和臍窩的乾燥, 即將脫落的臍帶是一種壞死組織, 為細菌的良好培養基, 因此臍帶一旦被水浸濕和尿液污染, 馬上應用幹棉球擦乾, 然後用酒精棉簽消毒。
3、臍部是否清潔:
新生兒臍窩裡經常有分泌物, 分泌物乾燥後能使臍窩和臍帶的根部發生粘連, 這時臍帶表面看起來很乾淨, 其實臍窩裡可能積有膿液。
正確的消毒方法是在每天洗澡之後用棉簽沾上75%酒精, 一隻手提起臍帶的結紮線, 另一隻手用酒精棉簽仔細分離臍窩和臍帶根部的粘連部分, 周邊都分離開後, 換新的酒精棉簽從臍窩中心向外轉圈擦拭, 擦拭乾淨後再把提過的結紮線塗上酒精。 有些新生兒出生一周後臍帶還未脫落, 部分原因就是臍帶和臍窩粘連所致。 用上述方法處理臍帶, 則能加速臍帶的脫落。
4、及時處理臍部滲液:
臍帶自然脫落後, 臍窩會有些潮濕並有少許米湯樣液體滲出, 這是臍帶脫落的表面還未完全被上皮細胞覆蓋, 肉芽組織裡的液體滲出所致。
5、臍疝的處理:
有的新生兒可見到臍部突出, 用手輕輕按壓則變平, 當新生兒咳嗽、哭鬧時更明顯, 這種現象在醫學上稱為臍疝。 臍疝的發生與新生兒臍部的肌肉和鞘膜發育不良有關, 當腹內壓增高時, 腹腔內容物, 主要是小腸連同腹膜可一起突到皮下組織中, 形成了臍部突出物。 如果臍疝不大, 隨著嬰兒肌肉的發育, 多數在1歲內自行痊癒, 不需特殊處理。
如果臍環直徑在2釐米以上, 首先應儘量減少嬰兒哭鬧, 因為大聲哭鬧能使臍環不斷擴大, 影響臍疝的癒合。 如果無效可用一條寬5-6釐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