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肌痙攣術後遲發性面癱的發生率約為3%~8%, 多發生在術後1~2周。 發生前部分患者會有頭痛、發熱、面部肌肉酸痛等類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狀。 首發症狀多為鼓腮時患側口角閉合不嚴, 眼瞼閉合不嚴, 抬頭紋變淺。 治療宜儘早, 最好在發病1周內到神經科接受正規治療, 預防疾病進一步進展。
發病1周以內面癱症狀發展較快, 多用液體治療以迅速控制症狀。 常用藥物有前列地爾、法舒地爾、舒血甯、法舒地爾、丹參注射液等, 靜脈滴注有助於改善局部微循環;聯用5~7天地塞米松注射液, 糖皮質激素類藥物有利於控制局部炎症,
急性症狀被控制住以後可改為口服用藥, 直至面癱症狀緩解或消失。 可小劑量服用尼莫地平片、維生素B12片等藥物2~3個月, 以促進面神經功能的恢復,
此外, 針灸和高壓氧倉治療對面癱的恢復也有一定幫助, 可酌情使用。
對眼瞼閉合不全的患者, 應特別注意保護眼睛, 可使用一些眼藥膏或眼藥水, 預防乾燥性結膜炎的發生。 經過積極的治療, 多數患者會在3個月內恢復, 極少部分患者需要半年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