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薏米
生薏米性味甘淡, 能健脾祛濕。 適用於脾虛泄瀉、水腫及風濕人士。 建議讀者可用生薏米煲粥食用, 亦可加入淮山(打碎)同煮。
2、黑豆
黑豆性味甘平, 能補腎益陰, 健脾祛濕。 適合脾虛、浮腫人士。 建議讀者可用黑豆煲湯或煲水代茶。
3、冬瓜
冬瓜性味甘、淡、涼, 能利水消腫, 消熱解毒。 適用於口幹、水腫、小便不利等人士。 建議讀者食用時以連皮冬瓜加具有補脾健胃及利水消腫的鯉魚同煮。
4、赤小豆
赤小豆性味甘、酸、平, 能健脾利水, 解毒消腫。 適用於有肥胖性水腫、腳氣、腹脹腹瀉等症人士。
二、春季5款祛濕湯
1、黃瓜去濕湯
材料:老黃瓜800克(去核囊)陳皮25克, 粳米25克, 鴨腎2個, 清水適量。
做法:老黃瓜去核囊、切大塊, 陳皮略浸泡、刮囊、洗淨, 鴨腎洗淨、飛水、切片, 粳米淘洗乾淨。 砂鍋加清水, 放入老黃瓜、陳皮、粳米、鴨腎, 先猛火煲開, 然後轉小火煲2小時即可調味飲用。
有清熱解之效, 適應煩熱, 咽喉痛, 小便赤熱等症。
2、健脾祛濕湯(2~3人分量)
材料:淮山(幹品)10克, 土茯苓10克, 溪黃草10克, 豬胰(豬橫月利)300克, 清水適量。
做法:淮山、土茯苓、溪黃草、豬橫月利洗淨一同放進砂煲中, 加適量清水煲開, 然後轉小火煲1小時即可飲用。
適合脾胃差者飲用。
3、和中化濕湯(3~4人分量)
材料:木棉花30克,
做法:木棉花、雞蛋花、槐花、薏米、瘦肉、炒扁豆、陳皮或砂仁洗淨一同放入砂煲中, 加清水適量, 用大火煲開, 再轉小火煲1小時即可。
適合濕熱脾虛者飲用。
4、清熱去濕湯(2~3人分量)
材料:“土伏苓250克, 粉葛250克, 赤小豆50克, 扁豆50克, 陳皮半個, 水8碗。
做法:土伏苓去皮切段, 粉葛去皮切塊, 將材料放入煲內, 水滾轉慢火煲3小時即可。
適合去骨火, 去濕, 清熱毒。
5、橫月利去濕湯(2~3人分量)
材料:豬橫月利250克, 夏枯草、棉茵陳各10克, 生薑2片。
做法:把豬橫月利先飛水去腥備用;將夏枯草、棉茵陳及生薑和豬橫月利一同放入砂煲中, 加適量清水, 先用大火燒開, 然後轉小火煲1個半小時即可食用。
該湯不但清熱去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