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對白癜風的研究成就突出, 在對該病的治療方面有一套獨到的理論。 中醫認為肺主氣, 主白色, 白斑是由於氣血不足使肌膚不得營養而變白, 是肺氣不足的表現, 多屬於虛證。 另一類屬於經絡受瘀血, 痰濕所阻, 氣血不能達到肌膚, 從而發白, 或因風邪搏於肌膚而發白, 屬於實證。 臨床上據證辨為以下幾型:
1、氣血不和:白斑色淡, 邊緣模糊, 發展緩慢。 兼見神疲乏力, 面色晄白, 手足不溫, 舌淡潤, 脈細。
2、濕熱:白斑粉紅, 邊界截然, 起病急, 蔓延快, 多分佈在面部及五官周圍, 白斑出現前常有明顯疼癢, 或有皮膚過敏史。
3、肝鬱氣滯:白斑無固定好發部位, 色澤時暗時明, 皮損發展較慢, 常隨情感變化而加劇, 多見於女性, 多伴有胸脅脹滿, 性急易怒, 月經不調等, 苔薄潤, 脈多弦細。
4、肝腎不足:白斑邊界截然, 脫色明顯, 斑內毛髮亦多變自, 局限或泛發, 療程長。 兼可見頭昏, 耳鳴, 腰膝酸軟, 舌淡或紅, 苔少, 脈細弱。
5、脾腎陽虛:白斑呈慢性進行性發展, 病程遷延, 患部皮膚呈純白色, 而內緣色素反而加深, 白斑內毛髮亦多變白, 皮膚溫度偏低, 似有夏輕冬重傾向。 兼見形寒肢冷, 腰痛腿軟, 頭昏, 眼花, 氣短, 無力, 便溏溲清, 舌淡而胖嫩, 脈沉細無力。
6、經絡阻滯:白斑多局限而不對稱, 邊界截然, 斑內毛髮變白, 發展緩慢, 色紫暗或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