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拉肘是因為小朋友手臂伸直時, 被大人牽拉的力道過大, 以致於橈骨頭脫離肘關節, 最後引起肘脫臼。 家長牽小朋友的時候要特別留意, 不要太過於用力。
瑩瑩的媽媽做好早點, 趕快去叫瑩瑩起床, 想讓她早點去上幼稚園。 可瑩瑩還沒睡醒, 媽媽趕快拽她出被窩。 媽媽在拉著瑩瑩的右手匆匆給她穿上衣的時候, 瑩瑩猛然哭鬧起來, 用左手使勁推開媽咪的手。 怎麼也不讓媽媽碰她右手, 而且使勁說:“疼!疼!”這可把媽媽嚇壞了, 趕緊帶她去醫院看急診。 來到醫院, 醫生一檢查並詢問病史, 便告訴小兒的媽媽這是牽拉肘,
牽拉肘常發生在五六歲以下的小朋友身上, 特別是開始學習走路的2~3歲小孩子。 據醫生介紹, 會出現這種毛病是因為小朋友手臂伸直時, 被大人牽拉的力道過大, 以致於橈骨頭脫離肘關節, 最後引起肘脫臼。 家長牽小朋友的時候要特別留意, 不要太過於用力。
什麼是牽拉肘?
小兒橈骨小頭半脫位又稱為“牽拉肘”, 多發生於1~4歲幼兒, 偶見10歲左右兒童。 損傷機理是:幼兒橈骨小頭發育尚不完全, 頭頸直徑幾乎相等, 環狀韌帶也比較鬆弛, 所以在外力牽拉作用下, 橈骨小頭即可自環狀韌帶內向下脫出, 而發生半脫位。 環狀韌帶則嵌入關節間隙內, 阻礙了肘關節和前臂的旋轉功能。
牽、拉小手太用力 導致寶寶牽拉肘
從醫院病患情況看, 牽拉肘多發生於五六歲以下的兒童中, 這是因為, 小孩子關節、韌帶發育還不完善, 而2~3歲孩子正處於學走路的階段, 家長牽拉孩子的機會增加, 造成了發生率的增高。
醫生分析, 最常見導致寶寶牽拉肘主要有四種情況, 一、寶寶要跌倒時, 大人猛然地拉住他的手部, 二、大人牽拉寶寶的雙手打悠悠玩, 三、大人給寶寶穿衣時, 生拉硬托的把小手從袖口中抽出, 四、像提東西那樣, 拉著寶寶的小手走路或上下樓梯。
三種情況辨別寶寶是否發生牽拉肘
寶寶的手臂呈現半彎曲下垂, 不能舉手, 拒絕伸手拿東西, 而且不讓別人碰觸手臂。
寶寶的肘部可能稍微有些腫脹,
寶寶的肘關節壓痛特別明顯, 以致不敢活動肘關節。
值得注意的是, 照X光是看不出牽拉肘的, 因而, 有些家長會聯想不到牽拉肘而忽略治療。 一旦孩子發生牽拉肘, 可請骨科醫師幫助復位, 牽拉肘的治療很簡單, 復位比較容易, 醫生用一隻手的拇指按壓住橈骨頭外側, 另一隻手握住前臂向前旋轉或屈曲肘關節, 此時拇指按壓處可聽到一聲低低的清脆響聲, 說明復位成功。 復位後患肢立刻屈伸自如, 但復位後要用三角巾懸吊兩天, 局部不用外固定, 但1周內避免再用力牽拉, 否則變成習慣性脫位就麻煩了。
溫馨提示:
1.牽拉肘都是由於不當的牽拉造成, 因此除此之外的損傷不可輕易誤認為是牽拉肘而嘗試自行復位。
2.當牽拉肘重定後一般不需要固定或其他治療, 但要注意的是避免近期再度牽拉, 否則很容易轉變成習慣性的脫位, 也就是很輕微的動作就會導致再次的脫位, 到8—9歲後待橈骨頭基本發育後就很少再發生脫位了。
3.家長只有正確攙住幼兒的上肢才能避免發生橈骨小頭半脫位。 正確的姿勢應該是抓住孩子的肘關節或上臂部位, 而儘量避免直接牽拉幼兒的手。 開始時可能不太習慣, 經過一階段就會逐漸適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