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好的中藥湯劑放溫服用, 碗底常有泥糊狀的沉澱物。 一些讀者打來電話諮詢, 這沉澱物是喝還是扔?喝了怕有害, 扔了怕浪費。
中藥湯劑的沉澱物是喝還是扔, 是由湯劑中的藥物決定的。 例如:黃連與甘草共煎, 黃連的主要有效成分為連素、甲基黃連堿等多種生物鹼, 而甘草的主要有效成分為甘草酸、甘草次酸等酸性成分。
這兩類成分的水中溶解度都較大, 故用水煎煮時都能夠很容易地從中藥飲片中溶出。 當兩種藥共煎時, 各自進入水中的黃連素和甘草酸, 則有可能結合, 形成水中溶解度較小的鹽或複合物,
可見, 如果將含有黃連和甘草的處方共煎時, 所得湯液在碗中放置後, 碗底所得的泥糊狀物, 若棄之不用, 顯然會影響藥效。 正確的做法, 應是再往泥糊狀沉澱物中加點水, 並攪混, 將此混濁液再服完。
到目前為止, 還不能完全闡明哪些藥物間所形成的難溶于水的物質, 是有效還是無效。 為了確保藥效起見,
總之, 喝中藥湯劑, 雖然較混濁, 但混中有道理, 切勿圖好服而將中藥湯液輕易製成澄明液, 煎出的湯劑全喝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