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老人被診斷有慢性萎縮性胃炎, 有的老人見到診斷報告後非常害怕, 擔心這種胃病會癌變。 實際上, 人到中年以後, 胃粘膜萎縮性改變相當普遍, 特別是老年人更為多見。
有人對某敬老院30位70歲以上的老人進行胃鏡檢查, 發現83%的老人有胃粘膜萎縮性改變, 而隨訪未發現有癌變者。 因此, 現在有專家認為慢性萎縮性胃炎可能是退行性的病理改變, 是一種“半生理現象”。 由於病人胃酸減少, 可僅出現消化不良、腹脹、食欲減退等症狀。
當然, 對老人的慢性萎縮性胃炎也應予以重視, 對年齡在50歲以上,
老年人胃潰瘍病難診斷
老年潰瘍病患者常常合併有其它許多疾病, 這就增加了診治上的困難。 老年人若有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會引起缺氧, 冠心病、動脈硬化會造成胃粘膜供血不足, 均可影響潰瘍的癒合。 腦血管意外時, 常可累及下丘腦植物神經中樞, 導致應激性潰瘍或使原有的潰瘍加重, 引起大出血危及生命。 慢性骨關節疼痛患者, 常因服用各種抗炎鎮痛藥如阿司匹林、消炎痛、撲熱息痛、布洛芬等引起胃粘膜損害,
老年人潰瘍病發作大多數有明顯誘因, 有其自身特點, 社會環境各種刺激是個重要因素, 如退休後的失落、家庭內部的不和、不能正確處理周圍的人際關係等因素, 這些都可引起情緒波動, 易造成潰瘍。 所以說消化性潰瘍也是一種心身疾病。
老年人胃潰瘍的特點
胃酸正常, 甚至偏低;年齡越大, 潰瘍位置越高;潰瘍引起的疼痛也不典型, 缺乏典型的中上腹節律性疼痛。 由於老年人胃潰瘍位置較高, 引起疼痛可放射到胸部或胸骨後, 易誤診為心絞痛,
老年人的潰瘍病易導致出血, 並由於動脈硬化, 血管難以自行收縮而不容易自止, 出血量多。 有些老人平時不太重視觀察大便的顏色, 直到出現明顯貧血, 進一步檢查時才被發現有胃出血。 老年人有胃出血時, 應慎用垂體後葉素, 因為該藥易引起血壓升高、冠狀動脈收縮, 可誘發中風、心絞痛、心律失常、心肌梗死, 輸血、補液也不宜過快, 否則容易導致心力衰竭。
老年人發生胃穿孔的情況也並非少見, 由於老年人痛覺相對遲鈍, 即使發生胃穿孔, 有時也不覺太痛, 壓痛、腹壁肌肉緊張也不十分明顯, 如果沒有充分重視則會造成嚴重後果。
胃癌也是引起老年人胃出血的主要原因, 對於胃出血持續不止的老人, 應考慮到胃癌的可能。 對於不明原因的貧血, 應做大便隱血試驗, 如果持續陽性, 應進一步檢查。
由於老年人的胃病症狀常不典型, 單純靠臨床症狀有時很難區分慢性胃炎、潰瘍病、胃癌, 所以對老年人, 有上腹部不適、噯氣、腹脹、嘔吐等非特異性症狀者, 都應做胃腸X線鋇餐檢查及纖維胃鏡檢查, 以免延誤診治。
得了胃病飲食上要注意以下11條原則
1.少吃油炸食物:因為這類食物不容易消化, 會加重消化道負擔, 多吃會引起消化不良, 還會使血脂增高, 對健康不利。
2.少吃醃制食物:這些食物中含有較多的鹽分及某些可致癌物, 不宜多吃。
3.少吃生冷食物刺激性食物:生冷和刺激性強的食物對消化道黏膜具有較強的刺激作用, 容易引起腹瀉或消化道炎症。
4.規律飲食:研究表明, 有規律地進餐, 定時定量, 可形成條件反射, 有助於消化腺的分泌, 更利於消化。
5.定時定量:要做到每餐食量適度, 每日3餐定時, 到了規定時間, 不管肚子餓不餓, 都應主動進食, 避免過饑或過飽。
6.溫度適宜:飲食的溫度應以“不燙不涼”為度。
7.細嚼慢嚥:以減輕胃腸負擔。 對食物充分咀嚼次數愈多, 隨之分泌的唾液也愈多,對胃黏膜有保護作用。
8.飲水擇時:最佳的飲水時間是晨起空腹時及每次進餐前1小時,餐後立即飲水會稀釋胃液,用湯泡飯也會影響食物的消化。
9.注意防寒:胃部受涼後會使胃的功能受損,故要注意胃部保暖不要受寒。
10.避免刺激:不吸煙,因為吸煙使胃部血管收縮,影響胃壁細胞的血液供應,使胃黏膜抵抗力降低而誘發胃病。應少飲酒,少吃辣椒、胡椒等辛辣食物。
11.補充維生素C:維生素C對胃有保護作用,胃液中保持正常的維生素C的含量,能有效發揮胃的功能,保護胃部和增強胃的抗病能力。因此,要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
隨之分泌的唾液也愈多,對胃黏膜有保護作用。
8.飲水擇時:最佳的飲水時間是晨起空腹時及每次進餐前1小時,餐後立即飲水會稀釋胃液,用湯泡飯也會影響食物的消化。
9.注意防寒:胃部受涼後會使胃的功能受損,故要注意胃部保暖不要受寒。
10.避免刺激:不吸煙,因為吸煙使胃部血管收縮,影響胃壁細胞的血液供應,使胃黏膜抵抗力降低而誘發胃病。應少飲酒,少吃辣椒、胡椒等辛辣食物。
11.補充維生素C:維生素C對胃有保護作用,胃液中保持正常的維生素C的含量,能有效發揮胃的功能,保護胃部和增強胃的抗病能力。因此,要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