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骨科>正文

脊髓型頸椎病

脊髓型頸椎病

脊髓型頸椎病

脊髓型頸椎病的發病率占頸椎病的12-20%, 由於可造成肢體癱瘓, 因而致殘率高。 通常起病緩慢, 以40-60歲的中年人為多。 合併發育性頸椎管狹窄時, 患者的平均發病年齡比無椎管狹窄者小。 多數患者無頸部外傷史。

臨床表現:

1.多數患者首先出現一側或雙側下肢麻木、沉重感, 隨後逐漸出現行走困難, 下肢各組肌肉發緊、抬步慢, 不能快走。 繼而出現上下樓梯時需要借助上肢扶著把手才能登上臺階。 嚴重者步態不穩、行走困難。 患者雙腳有踩棉感。 有些患者起病隱匿, 往往是自己想追趕即將駛離的公共汽車,

卻突然發現雙腿不能快走。

2.出現一側或雙側上肢麻木、疼痛, 雙手無力、不靈活, 寫字、系扣、持筷等精細動作難以完成, 持物易落。 嚴重者甚至不能自己進食。

3.軀幹部出現感覺異常, 患者常感覺在胸部、腹部、或雙下肢有如皮帶樣的捆綁感, 稱為“束帶感”。 同時下肢可有燒灼感、冰涼感。

4.部分患者出現膀胱和直腸功能障礙。 如排尿無力、尿頻、尿急、尿不盡、尿失禁或尿瀦留等排尿障礙, 大便秘結。 性功能減退。

病情進一步發展, 患者須拄拐或借助他人攙扶才能行走, 直至出現雙下肢呈痙攣性癱瘓, 臥床不起, 生活不能自理。

5.臨床檢查:頸部多無體征。 上肢或軀幹部出現節段性分佈的淺感覺障礙區, 深感覺多正常,

肌力下降, 雙手握力下降。 四肢肌張力增高, 可有折刀感;腱反射活躍或亢進:包括肱二頭肌、肱三頭肌、橈骨膜、膝腱、跟腱反射;髕陣攣和踝陣攣陽性。 病理反射陽性:如上肢Hoffmann征、Rossolimo征、下肢Barbinski征、Chacdack征。 淺反射如腹壁反射、提睾反射減弱或消失。 如果上肢腱反射減弱或消失, 提示病損在該神經節段水準。

診斷標準:

出現頸脊髓損害的臨床表現;影像學顯示頸椎退行性改變、頸椎管狹窄, 並證實存在與臨床表現相符合的頸脊髓壓迫;除外進行性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脊髓腫瘤、脊髓損傷、繼發性粘連性蛛網膜炎、多發性末梢神經炎等。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