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脾胃病辨證

從中醫學術角度來分析, 人體內的各個部位器官都是緊密相連的, 一榮俱榮, 一損俱損。 如果脾臟出現問題, 那麼與胃有很大的關係。 大家瞭解脾胃病辨證嗎?知道調理脾胃的中醫藥方是什麼嗎?下面就來瞭解中醫辨證治脾胃病的方法吧!

脾位居中焦, 與胃相表裡。 脾主肌肉、四肢, 開竅於口, 其華在唇, 外應於腹。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運化水谷、水濕, 輸布精微而藏營, 為氣血生化之源, 故有後天之本之稱。 脾又主統血, 其氣主升, 喜燥惡濕。 胃居中焦, 與脾相表裡。 胃主受納、腐熟水穀, 為“水穀之海”。 胃氣以降為順,

喜潤惡燥。

脾的病變主要以運化、升清功能失職, 致使水谷、水濕不運, 消化功能減退, 水濕瀦留, 化源不足, 以及脾不統血, 清陽不升為主要病理改變。 因此, 臨床以腹脹或痛, 納少, 便溏, 浮腫, 困重, 內臟下垂, 出血等為脾病的常見症狀。 胃病以受納、腐熟功能障礙及胃失和降, 胃氣上逆為主要病理改變。 臨床以食少, 脘脹或痛, 嘔惡, 呃逆, 噯氣等為常見症狀。

脾病的證候有虛實之分。 虛證多因飲食、勞倦、思慮過度所傷, 或病後失調所致的脾氣虛、脾陽虛、脾氣下陷、脾不統血等證;實證多由飲食不節, 或外感濕熱或寒濕之邪內侵, 或失治、誤治所致的濕熱蘊脾、寒濕困脾等證。 胃病證候有虛實寒熱之別。 虛證多因飲食不節, 饑飽失常,

久病失養, 或因吐瀉太過, 或溫熱病後期, 耗傷陰津, 或老年陰血虧少等原因所致的胃陰虛證;實證多由飲食倍傷, 或誤食不潔之品, 或寒邪、熱邪犯胃而成的食滯胃脘證、寒滯胃脘證、胃熱熾盛證、 血瘀胃脘證。

調理脾胃的中醫藥方

溫通胃陽法

主治

胃陽衰微。 納食甚少, 脈右濡緩, 知饑不欲食, 或胃痛, 嘔吐, 泛吐清水, 口淡無味, 脘腹脹滿等。

處方

人參9g, 制半夏9g, 白茯苓9g, 生薑汁2匙, 白香粳米18g。

加減

脈細, 胃陽極衰者, 加淡附片, 乾薑易生薑汁;肝木乘胃, 氣升至咽, 懶食脘痞者, 加木瓜、烏梅;脘腹脹滿者, 去生薑汁、粳米, 加枳實、乾薑;泄瀉者, 去半夏、粳米, 加益智仁、荷葉。

體會

葉氏用藥, 悉本《內經》之旨, 《內經》雲:“六腑以通為補, 五臟以藏為用。 ”胃為陽明陽土,

多氣多血, 體屬二陽, 陽本不慮其少。 蓋胃為水穀之海, 日以納食消化為職, 若飲食不節, 水濕內停, 每傷胃陽, 其在衰弱體質及老年、病後、胃陽不振者, 尤為多見。 胃主承納下降, 以通為用, 故凡辛香剛燥之藥, 非胃所宜, 即白術、甘草、陳皮、砂仁、益智之屬;而四君、六君、異功等方, 竟是治脾之藥, 辛香傷胃, 呆鈍守中, 非胃腑宜通之法。 如知饑不食, 或朝食不能暮食, 是皆胃陽既傷, 濁陰僭踞, 用藥非溫而通者, 不得複其陽, 非補而走者, 不能振其衰。 葉氏雲:“胃虛益氣而用人參, 非半夏之辛, 茯苓之淡, 則非通劑矣。 ”故治胃宜通立法, 用生薑以理胃陽, 佐粳米以和胃陰, 方中有剛柔互濟之美。

結語:如果脾胃出現問題, 感到不適, 一定要及時就醫, 中醫治療脾胃不適效果非常好,

除了中醫, 我們在生活習慣上也要有所改變, 要保持愉快的心情, 不要思慮過度。 希望大家都能健康平安, 擁有強壯的身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