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癲癇藥物作用機制從電生理學觀點看, 有兩種方式:抑制病灶神經元過度放電, 或作用于病灶周圍正常神經組織, 以遏制異常放電的擴散。 目前70%的患者可以通過藥物有效控制, 癲癇的治療, 選擇合適的抗癲癇藥物是關鍵, 首先瞭解癲癇藥物的分類及適應症。
一、巴比妥類:苯巴比妥、去氧巴比妥、甲基巴比妥等, 主要通過中樞性抑制性神經遞質r-氨基丁酸受體, 增加抑制性氯離子內流而發揮抗驚厥作用, 同時也是鈉通道阻滯劑。 應用於強直-陣攣發作、部分性發作、新生兒癲癇、癲癇持續狀態。
代表藥物:苯巴比妥和撲米酮
1.苯巴比妥:①特點:對大發作及持續狀態有效, 對小發作效果差。 ②比較:比苯妥因鈉作用迅速。 不作為首選藥。
2.撲米酮:①特點:對部分性發作和大發作的療效優於苯巴比妥, 但對複雜部分發作的療效不及卡馬西平和苯妥英鈉。 ②比較:二者的不良反應:鎮靜, 嗜睡, 眩暈和共濟失調等。
二、乙丙醯脲類:苯妥英鈉、甲妥英、乙妥英等。 其中苯妥英鈉是代表, 主要作用機制是鈉通道阻滯劑, 阻斷神經元反復放電, 減少強直後電位。 適用於強直-陣攣發作、部分性發作, 但可以加重失神發作。 靜脈劑型用於癲癇持續狀態。 但苯妥英鈉由於抗癲癇譜窄、治療量和中毒量相近、對認知影響大、藥物見相互作用明顯, 對胎兒致畸作用,
代表藥物:苯妥英鈉
1.藥理作用機制
對可興奮細胞的膜穩定作用, 降低其興奮性。 使用—依賴性的阻滯Na+通道, 減少Na+內流。 對高頻異常放電的神經元的Na+通道阻滯作用明顯, 抑制其高頻率反復放電, 而對正常的低頻放電無影響。
苯妥英鈉對神經元的快滅活型Ca2+通道, 抑制Ca2+內流;較大濃度是還可抑制K+外流, 延長動作電位時程和不應期。
高濃度苯妥英鈉能抑制神經末梢對GABA的攝取, 誘導GABA受體增生, 間接增強GABA的作用, 使Cl-內流增加而出現超極化, 產生抑制異常高頻放電的發生和擴散的作用。
三、雙鏈脂肪酸類:丙戊酸鈉、丙戊酸鎂、癲癇安等。 丙戊酸具有多重抗癲癇作用機制, 對原發性全身發作各種類型有效, 如強直-陣攣、失神、失張力、肌陣攣;對部分性發作有效,
四、琥珀醯亞胺類:乙琥胺、甲琥胺等。 主要用於失神發作, 對其他類型癲癇效果較差。
代表藥物:乙琥胺
1.乙琥胺:①特點:只對失神性小發作有效, 療效不及氯硝西泮, 但副作用較少。 仍是治療小發作的常用藥。
2.丙戊酸鈉:①特點:對各種癲癇均有不同程度的療效, 對大發作的療效不如苯巴比妥和苯妥因鈉;對小發作的療效優於乙琥胺;對精神運動性發作的效力與醯胺咪嗪相似。
五、苯二氮類:地西泮、硝西泮、氯硝西泮、氯蘿拉西泮等。 氯硝西泮主要用於嬰兒痙攣症、肌陣攣發作、失張力發作、不典型失神發作的輔助治療。
代表藥物:地西泮
1.地西泮:控制癲癇持續狀態的首選藥之一。 ①特點:靜脈注射見效快, 安全。 宜緩慢注射。
2.硝西泮:對肌陣攣性癲癇。 ①特點:不典型小發作和嬰兒痙攣有較好的療效。
3.氯硝西泮:①特點:對各型癲癇均有效, 尤以對失神性小發作, 肌陣攣性發作和不典型小發作為佳。 ②比較:苯二氮卓類有明顯的中樞抑制作用, 甚至發生共濟失調。 久用產生耐受性和依賴性。
六、亞氨基苷類:卡馬西平、奧凱西平。
七、磺胺類:乙醯唑胺、唑尼沙胺等。
八、新型抗癲癇藥物:奧凱西平、拉莫三嗪、托吡酯、左乙拉西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