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高鈣尿:因原發性甲旁亢、類肉瘤病、甲亢、多發性骨髓瘤等引起者應作相應治療。
其他病因者可採取下列措施:
1、噻嗪類利尿劑:雙氫克尿噻每日50~100mg,
或相應劑量的其他利尿劑。
2、磷酸鈉纖維樹脂:每次2.5~5g,
進食同時服用。
同時應適當限制草酸攝入,
而補充鈣。
3、正磷酸鹽:每日1.5~2.0g磷元素,
分3~4次服用。
腎小球濾過率低於30ml/min者和尿路感染者不用,
因可引起轉移性軟組織鈣化和感染性結石。
第二、腸源性高草酸尿:可用氫氧化鎂或氧化鎂。
消膽胺可糾正腸吸收脂肪不良,
但不能持續抑制吸收草酸。
第三、低尿枸櫞酸性含鈣結石:用法為每日3~6g,
第四、胱氨酸尿和胱氨酸結石:在保證充分飲水(常>3L/d)和鹼化尿液(pH>7.5)治療無效時, 可應用D-青黴胺治療, 每日1~2g, 分次服用。 α-巰基丙烯甘氨酸的作用機制與D-青黴胺相似, 而副作用較小。
第五、尿酸結石:枸櫞酸鉀臨床首選,
劑量為30~60mmol/d。
若同時有血尿酸增高,
宜加服別嘌呤醇,
控制血尿酸濃度後即改為維持量。
第六、感染性結石:長期有效地控制尿路感染,
能限制感染性結石的形成,
甚至使某些已形成的結石溶解。
但由於結石內抗生素濃度較低,
細菌不能被完全殺滅,
因此單純抗菌治療很難使尿路感染完全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