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隔腫瘤是一組起源於縱隔的腫瘤, 包括胸腺瘤、胸內甲狀腺腫、支氣管囊腫、皮樣囊腫、畸胎瘤、淋巴肉瘤、惡性淋巴瘤、心包囊腫、脂肪瘤、神經原性腫瘤、食管囊腫等, 以良性者居多。 畸胎瘤多見於30歲以下, 其餘均多發生在40歲以上。 本病除淋巴肉瘤和惡性淋巴瘤多數預後良好。
診斷依據
1.有乾咳、胸痛、氣促或聲嘶、膈肌麻痹及上腔靜脈壓迫綜合征。
2.胸片或CT檢查發現縱隔內病源。
3.甲狀腺掃描見胸骨後甲狀腺腫。
4.縱隔鏡檢查可幫助診斷
輔助檢查
X線檢查:常規胸部正側位, X線照片及透視檢查, 可作出初步診斷。
鑒別診斷
應鑒別腫瘤的性質, 實質性、血管性或囊性腫瘤。
治療方法
治療原則
手術為主要治療方法。 原發性縱隔腫瘤, 無論良性、惡性, 一經發現, 應儘早行手術切除。 其他的治療方法有化療、放療、中醫中藥治療、生物治療等。
1.手術治療為主, 惡性變可能者、轉移者, 輔以化療、放療。
2.惡性淋巴瘤可放療、化療相結合。
用藥原則
1.縱隔腫瘤屬惡性或惡變者可用阿黴素、環磷醯胺、鬼臼乙叉甙等聯合用藥方案治療。
2.重症肌無力者用吡啶斯的明。
療效評價
1.治癒:症狀、體征消失, 腫瘤被切除或消失。 2.好轉:症狀、體征改善, 腫瘤縮小或不完全被切除。 3.未愈:症狀、體征無改善, 腫瘤存在或增大。
縱隔腫瘤, 發病隱匿、緩慢, 其病因不清楚。 因此, 只能通過定期胸部X線檢查才能早期發現。 手術是主要治療措施, 一旦確診此病, 應及早手術以防惡變, 手術切除的腫瘤經病理診斷為惡性的, 還應進行化療和放療, 以提高治療效果。
併發症
併發呼吸困難和吞咽困難, 惡性者可發生轉移。 胸腺瘤可合併重症肌無力症和紅斑性狼瘡。
預防
預後方面, 良性的當然效果好, 與其他臟器的癌症相比, 即使是惡性的胸腺瘤, 預後也較好。
由於化學療法和放療的進步, 惡性淋巴瘤和惡性胚細胞性腫瘤的預後已有所改善。
由於縱膈腫瘤種類的不同, 在療養上的注意點也不相同。
在良性腫瘤, 如果摘除了腫瘤, 這以後不會留下任何問題。 在惡性腫瘤, 特別是惡性淋巴瘤、惡性胚細胞性腫瘤、胸腺癌等, 需進行較長時間的輔助治療。
其它較少見的縱隔腫瘤有:
血管瘤、脂肪瘤、纖維瘤及軟骨瘤等。
1.常見症狀如下:
呼吸道症狀:胸悶、胸痛一般發生於胸骨後或病側胸部。 大多數惡性腫瘤侵入骨骼或神經時, 則疼痛劇烈。 咳嗽常為氣管或肺組織受壓所致, 咯血較少見。
神經系統症狀:由於腫瘤壓迫或侵蝕神經產生各種症狀:如腫瘤侵及膈神經可引起呃逆及膈肌運動麻痹;如腫瘤侵犯喉返神經,
感染症狀:如囊腫破潰或腫瘤感染影響到支氣管或肺組織時, 則出現一系列感染症狀。
壓迫症狀:上腔靜脈受壓, 常見於上縱隔腫瘤, 多見於惡性胸腺瘤及淋巴性惡性腫瘤。 食管, 氣管受壓, 可出現氣急或下嚥梗阻等症狀。
特殊症狀:畸胎瘤破入支氣管, 患者咳出皮脂物及毛髮。 支氣管囊腫破裂與支氣管相通, 表現有支氣管胸膜瘺症狀。 極少數胸內甲狀腺腫瘤的病人, 有甲狀腺機能亢進症狀。 胸腺瘤的病人, 有時伴有重症肌無力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