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方劑>正文

半夏利膈丸的中藥配方

中醫方法來治療疾病, 一般情況都比較安全可靠。 而且能幫助我們調理身體, 這裡小編推薦半夏利膈丸給大家, 半夏利膈丸的中藥配方比較簡單, 但是也需要專業的技術才能煉製出來。 半夏利膈丸的功效是治療風痰的, 來看半夏利膈丸的用法!

處方

防風(去蘆頭)1兩, 半夏(湯洗7遍去滑)1兩。

制法

上為末, 入膏中, 和搗百餘杵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止嗽化痰。 主風痰壅甚, 頭疼目眩, 咽膈不利, 涕唾稠粘, 胸中煩滿, 酒癖停飲, 嘔逆噁心, 脅下急痛, 腸中水聲, 神思昏憒, 心忪面熱。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 以荊芥、薄荷湯送下,

不拘時候。

摘錄

《普濟方》卷一○四引《醫方集成》。

風痰

風痰, 病證名。 痰擾肝經的病證。 風痰證有以下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指痰擾肝經的病證。 《醫學入門》卷五:“動於肝, 多眩暈頭風, 眼目瞤動昏澀, 耳輪瘙癢, 脅肋脹痛, 左癱右瘓, 麻木蜷跛奇證, 名曰風痰。 ”《醫宗必讀》卷九:“在肝經者, 名曰風痰, 脈弦面青, 四肢滿悶, 便溺秘澀, 時有躁怒, 其痰青而多泡。 ”又名肝經風痰。 二是指素有痰疾, 因感受風邪或風熱怫鬱而發的病證。 《泰定養生主論》:“風痰者, 因感風而發, 或因風熱怫鬱而然也。 此皆素抱痰疾者, 因風、寒、氣、熱、味而喘咯咳唾, 非別有五種之痰。 ”

由於時代認識的局限, 唐宋以前, 風之外受內生, 統稱“中風”。 近代根據風之成因, 將風病分為外風和內風。

風痰之“風”古人多從外風立論, 並未詳加區分論治, 但外風和內風在治療原則上有本質的不同, 外風宜散, 內風宜熄, 故應將風痰證分為外風觸痰證與內風痰擾證兩大類。 凡內風擾動挾有痰邪者可歸於內風痰擾證, “肝為風木之髒”, 因“肝風”不同於外來之風, 亦名“內風”。 至於素有痰疾, 受風觸發之證為外風觸痰證。

病因病機

有關風痰的病因病機, 歷來認識頗不一致。 有謂因風生痰者, 有謂因痰動風者。 其實既稱風痰, 當是有風有痰, 風與痰合邪為患。 痰之生成, 為外感六淫, 內傷七情或飲食不節等導致臟腑功能失調, 氣化不利, 水液代謝障礙而成。

外風觸痰證的病因病機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 風邪外襲影響肺之宣肅, 肺津停蓄不布,

凝而成痰, 如《聖濟總錄》指出:“論曰風痰之病, 得於氣脈閉塞, 水飲積聚。 ……蓋風壅氣滯, 三焦不和, 則水飲易為停積。 風能生熱, 壅亦成痰。 ”另一方面為內有伏痰, 脾肺氣虛, 外風乘虛而入, 與內痰相合而成。 如《玉機微義》曰:“蓋風痰者, 形寒飲冷”。

內風痰擾之病因病機須從整體觀和辨證觀出發。 導致內風病變產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如肝陽化風、熱極生風、陰虛風動、血虛生風、脾虛生風、血燥生風、血瘀生風等。 “諸風掉眩, 皆屬於肝”, “風氣通於肝”, 內風多責之於肝。 “見肝之病, 知肝傳脾”, 脾乃土髒, 為生痰之源, 故肝風為病, 往往與痰相兼為患。 內風與痰又可互生, 一方面風可生痰, 如肝陽化風, 煎熬津液, 化而為痰, 致肝風痰濁相兼;另一方面痰可生風,

痰熱內伏, 複為情志、飲食、煩勞所觸動, 情志抑鬱或晦怒傷肝, 肝失疏泄, 氣機鬱結化火, 致肝陽亢盛, 內生肝風。 正如《醫方考》謂“風痰者, 濕土生痰, 痰生熱, 熱生風也。 ”

臨床表現

眩暈頭風, 眼目瞤動昏澀, 耳輪瘙癢, 脅肋脹痛, 左癱右瘓, 麻木踡跛, 脈弦面青, 四肢滿悶, 便溺秘澀, 時有躁怒, 其痰青而多泡。

結語:有關半夏利膈丸的中藥配方, 這裡就介紹這麼多。 相信大家看完之後對半夏利膈丸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了。 半夏利膈丸能治療風痰, 可能很多人對風痰不是很瞭解。 上述對其也做了些解釋, 大家認真瞭解一下, 應該已經明白些了。 要注意此病症喲!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