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阻撓胰島素使用的十大因素

眾所周知, 胰島素是一種能非常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的藥物, 自從其問世以來, 被其挽救生命的患者數量簡直難以計數, 說它“神奇”一點也不為過。 然而, 就是這麼“神奇”的藥物, 在其應用的道路上, 至今還常常遇到這樣或那樣的阻礙。 這些阻礙就像一隻只“攔路虎”, 令許多需要胰島素治療但尚未開始應用的患者朋友們聞風而膽寒, 令已開始注射胰島素的患者朋友們紛紛打起了“退堂鼓”。

因素1:低血糖

低血糖的確可怕, 尤其是無症狀性低血糖, 有可能在毫無前兆的情況下直接導致患者昏迷。

不過2型糖尿病患者發生嚴重低血糖的可能性較小。 當然, 這並不意味著患者不需要掌握如何預防及應付低血糖的發生, 有備方能無患。 應用胰島素治療的糖尿病患者出現低血糖是很常見的, 尤其在餐前和夜間, 但胰島素治療導致的低血糖與口服降血糖藥物相比常比較輕, 危害性較小, 多數通過兩餐間或睡前加餐可預防或避免。

因素2:疼痛

注射胰島素會產生疼痛感嗎?答案是肯定的, 但是, 您如果詢問一百個注射過胰島素的病友, 恐怕有九十九個都會告訴您:注射胰島素的疼痛感非常輕微!由於胰島素針比其他注射針細小得多, 因此一般在正常情況下, 其疼痛感也比其他藥物注射或疫苗接種輕微得多。 當然,

凡事都有萬一, 假如出現疼痛特別明顯的情況, 有可能是進針時碰到皮下神經所致, 這時如果疼痛還能忍受, 您可以迅速注射完畢拔針;假如疼痛無法忍受, 那您應該更換部位再行注射。 一般而言, 胰島素腹部皮下注射, 疼痛感最小, 且吸收穩定和方便。

因素3:胰島素抗體

以前某些糖尿病患者在應用胰島素治療數月後, 體內可產生胰島素抗體, 使胰島素活性下降影響療效, 並導致胰島素用量逐漸增加。 究其根源, 可能與胰島素製劑中的某些雜質成分有關, 解決辦法是換用高純度的人胰島素製劑。 隨著科技的發展, 目前臨床應用的不管是動物胰島素、人胰島素, 還是人胰島素類似物, 已很少或幾乎不產生胰島素抗體。

因素4:脂肪墊

脂肪墊的形成, 是由於長期在相同部位注射, 胰島素刺激皮下脂肪增生而形成的。 這種脂肪墊的存在, 會影響局部胰島素的吸收。 脂肪墊的形成是可以避免的, 而且防範措施非常簡單--只需要患者朋友有規律地更換注射部位即可。

因素5:水腫

患者用胰島素使血糖控制後4~6日可能發生水腫, 多見於面部, 也有少數患者可能出現在四肢等部位, 這大概與胰島素促進腎小管重吸收鈉有關, 稱為胰島素性水腫, 這種水腫大多並不嚴重, 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 多數會在一個月內漸漸自行消退。

因素6:體重增加

不少2型糖尿病患者連續使用胰島素一段時間後, 隨著血糖得到控制, 同時發現自己的體重常有所增加, 多數患者常把責任全部推到胰島素頭上,

甚至因此而停用胰島素。 對此, 我們應該具有清醒的認識。 誠然, 在應用胰島素使血糖獲得控制後, 尿中隨之流失的葡萄糖減少了, 這等於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熱量損耗, 導致一定程度的體重增加是可以理解的。 但體重增加並不全是胰島素本身惹的禍, 假如患者在應用胰島素的基礎上, 合理控制膳食、加強體育鍛煉, 使熱量攝入和消耗達到平衡, 試問患者體重還會增加嗎?應用胰島素後的體重增加, 一般可以通過聯合用藥(二甲雙胍、阿卡波糖等)、飲食控制、運動調節等方式來控制, 因此患者朋友不必對此多慮。

因素7:脂肪萎縮

脂肪萎縮臨床上較為少見, 可分為先天性及獲得性兩種,

注射胰島素導致的脂肪萎縮屬於後者。 患者注射胰島素的部位可出現皮下脂肪萎縮, 形成不易察覺的小凹陷, 這種情況的真正成因還不十分清楚, 但研究發現, 使用高純度的人胰島素製劑, 並經常更換注射部位可有效預防皮下脂肪萎縮。

因素8:局部瘀青

某些患者朋友在注射胰島素後發現, 注射部位局部皮膚會出現瘀青。 其實這不止會在胰島素注射後出現, 其他藥物注射也可能出現這一現象。 原來, 注射後局部瘀青並不是由藥物或胰島素引起的, 而是與注射時導致的毛細血管損傷有關, 一般這種瘀青很快就能被吸收, 不需要特殊處理。 為了防止局部瘀青, 可以在注射後立即按壓注射部位幾秒鐘。

因素9:皮膚感染

糖尿病患者皮膚出現感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胰島素注射絕不是主要和決定因素。首先,糖尿病患者組織含糖量高,這為細菌繁殖提供了“溫床”;其次,不注意皮膚衛生、注射時不注意無菌操作,使得細菌更易於侵入機體;此外,糖尿病患者抵抗力和恢復能力都較差,使得感染容易進一步擴大。由此可見,控制血糖是預防感染的根本,注意個人衛生、注射時的無菌操作是防止感染的必要手段。只要防範措施做到位了,患者注射胰島素一般不會引起感染。當出現了感染怎麼辦呢?除了常規的抗生素、消炎藥之外,對於較嚴重的感染,可用生理鹽水清洗傷口後,在呋喃西林或慶大黴素紗條上視病灶大小滴入8~20單位胰島素,進行引流或貼敷,每日換藥1次,可增強組織細胞對血糖的利用,降低局部組織的含糖量,抑制細菌繁殖,效果較好。

因素10:胰島素過敏

胰島素引起過敏反應者並不多見,這種反應與胰島素製劑中的雜質蛋白、患者個體差異以及免疫功能強弱有較大關係,症狀大致上分為局部和全身兩方面:局部過敏反應一般在注射後2~12小時發生,為注射部位局部出現的紅腫、瘙癢、水泡、硬結等,一般持續2小時後逐漸消退。為了預防出現局部過敏反應,應注意經常變換注射部位,注射胰島素時進針稍深一點,達到皮下組織。全身過敏反應可表現為面部和口腔黏膜水腫、呼吸困難、哮喘,重者可發生休克,一般發生在停用胰島素數月後又恢復使用胰島素的患者,對這類患者可採用脫敏療法。

這樣看來,這十大因素看上去很厲害,但實際上要麼對人的影響極輕微,要麼很容易將它拒之門外,令它們對您無可奈何。趕跑“攔路虎”並不困難,要做到這一點,切記知識將是您最可靠的武器。

專家點評

胰島素自1922年用於治療糖尿病以來,開創了糖尿病治療的新紀元,挽救了無數糖尿病患者的生命,提高了他們的生活品質,延長了他們的壽命。可以說胰島素是現有的抗糖尿病藥物中歷史最長,臨床經驗最豐富,降低血糖最有效的藥物,它可以降低升高到任何高度的血糖水準,且胰島素沒有達不到療效的最高劑量。據統計目前國外約有30%~40%的糖尿病患者在應用胰島素治療,而國內僅約15%左右的患者在應用胰島素,許多患者該用胰島素而未及時使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患者的因素也有醫生的原因。一般認為,從總的情況看來,一個地區或大到一個國家,胰島素使用的比例越高,則其血糖控制的情況越好。可以這樣說,就糖尿病患者而言,胰島素治療沒有絕對的禁忌症,只有相對的適應證,該用的時候應早期使用。

糖尿病患者皮膚出現感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胰島素注射絕不是主要和決定因素。首先,糖尿病患者組織含糖量高,這為細菌繁殖提供了“溫床”;其次,不注意皮膚衛生、注射時不注意無菌操作,使得細菌更易於侵入機體;此外,糖尿病患者抵抗力和恢復能力都較差,使得感染容易進一步擴大。由此可見,控制血糖是預防感染的根本,注意個人衛生、注射時的無菌操作是防止感染的必要手段。只要防範措施做到位了,患者注射胰島素一般不會引起感染。當出現了感染怎麼辦呢?除了常規的抗生素、消炎藥之外,對於較嚴重的感染,可用生理鹽水清洗傷口後,在呋喃西林或慶大黴素紗條上視病灶大小滴入8~20單位胰島素,進行引流或貼敷,每日換藥1次,可增強組織細胞對血糖的利用,降低局部組織的含糖量,抑制細菌繁殖,效果較好。

因素10:胰島素過敏

胰島素引起過敏反應者並不多見,這種反應與胰島素製劑中的雜質蛋白、患者個體差異以及免疫功能強弱有較大關係,症狀大致上分為局部和全身兩方面:局部過敏反應一般在注射後2~12小時發生,為注射部位局部出現的紅腫、瘙癢、水泡、硬結等,一般持續2小時後逐漸消退。為了預防出現局部過敏反應,應注意經常變換注射部位,注射胰島素時進針稍深一點,達到皮下組織。全身過敏反應可表現為面部和口腔黏膜水腫、呼吸困難、哮喘,重者可發生休克,一般發生在停用胰島素數月後又恢復使用胰島素的患者,對這類患者可採用脫敏療法。

這樣看來,這十大因素看上去很厲害,但實際上要麼對人的影響極輕微,要麼很容易將它拒之門外,令它們對您無可奈何。趕跑“攔路虎”並不困難,要做到這一點,切記知識將是您最可靠的武器。

專家點評

胰島素自1922年用於治療糖尿病以來,開創了糖尿病治療的新紀元,挽救了無數糖尿病患者的生命,提高了他們的生活品質,延長了他們的壽命。可以說胰島素是現有的抗糖尿病藥物中歷史最長,臨床經驗最豐富,降低血糖最有效的藥物,它可以降低升高到任何高度的血糖水準,且胰島素沒有達不到療效的最高劑量。據統計目前國外約有30%~40%的糖尿病患者在應用胰島素治療,而國內僅約15%左右的患者在應用胰島素,許多患者該用胰島素而未及時使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患者的因素也有醫生的原因。一般認為,從總的情況看來,一個地區或大到一個國家,胰島素使用的比例越高,則其血糖控制的情況越好。可以這樣說,就糖尿病患者而言,胰島素治療沒有絕對的禁忌症,只有相對的適應證,該用的時候應早期使用。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