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肌無力對患者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有很嚴重的影響, 並且其治療時間長, 難以治癒, 它在臨床表現上有以下五個特點:
1、起病隱匿, 偶有急起者。 本病在各種年齡均可發病, 多見於15~40歲之間, 女性多於男性, 大多數累及所有橫紋肌, 尤其是顱神經運動核所支配的肌群。 病肌呈病態疲勞, 在連續發生無力甚至癱瘓, 經短期休息後見好轉。 因此每日的症狀都是波動性的;早晨較輕, 勞動後和傍晚加重。 故有晨輕下午重的特點, 最早和最易受累的肌肉為眼外肌, 其次為延髓肌、肢體肌、肋間肌、頸肌、咀嚼肌等。
2、眼外肌受累最多見, 往往為最早出現的平頭, 表現為眼瞼下垂、斜視、複視, 或眼球固定, 但支配瞳孔的眼內肌不受侵犯, 故瞳孔無改變。
3、病人表現面部缺乏表情, 形若面具狀。 咀嚼無力, 吞咽困難及構音不清。
4、四肢及軀幹受累, 表現為肢體無力, 步行困難;呼吸肌受累時出現呼吸困難, 若不能維持換氣功能時, 稱為“肌無力危象”。
5、在病程早期, 3年內, 常可見自發緩解、復發或惡化。 晚期的運動障礙比較嚴重, 雖經休息也不能完全復原, 且部分肌肉可發生萎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