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運用中西醫結合三聯法治療, 治療方法為在西醫治療的基礎上, 結合中成藥的整體治療, 以及湯藥辨證施治, 口服或灌腸, 並觀察其臨床療效可靠性和穩定性。
結果:3266例病例中, 顯效2635例, 占80.7%;有效572例, 占17.5%;無效59例, 占1.8%;總有效率達98.2%;隨訪復發率為17.6%。
結論:運用中西醫結合三聯法治療肝硬化腹水可有效地調整蛋白比值, 改善肝腎功能, 阻逆肝纖維化及肝硬化, 緩解門脈高壓, 明顯提高肝硬化腹水的療效, 並能有效地控制肝硬化腹水的復發。
肝硬化腹水屬中醫學“臌脹”範疇。
方法
1.治療方法
在休息為主、合理飲食的基礎上, 採取如下治療措施。 西醫綜合治療:
①限制水鹽攝入:低鹽飲食, 每日進水量為前日尿量加500ml左右。
②基礎治療:根據肝功能情況, 分別給予甘草甜素類藥、苦黃、茵梔黃、門冬氨酸鉀鎂、支鏈氨基酸等。
③利尿劑的使用:首選安體舒通, 每次40-100毫克, 每日3次, 效果不佳聯合速尿, 每次20-40毫克。
④人血白蛋白的使用:酌情使用, 必要時每週1-2次, 每次10克。
⑤合併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者, 選用第三代頭孢菌素如頭孢噻肟鈉,
在此基礎上加用研製的中成藥和湯劑處方。 具體有肝胃欣膠囊(紅參、首烏、當歸等), 每日3次, 每次5粒。 消臌軟堅丸(丹參、生黃芪、白術、炙鱉甲、醋山甲、沉香、葶藶子等), 每日3次, 每次7克。 通腑泄濁湯(大黃、牡蠣、澤瀉等)治療腎功能不全, 每日1次高位保留灌腸, 2周為一個療程。 退黃降氨湯(大黃、赤芍、蒲公英、冰片等)治療肝性腦病, 每日1次低位保留灌腸, 1周為一個療程。 治腹水湯藥方一(濕熱內蘊型:澤瀉、澤蘭、車前子、茯苓皮、冬瓜皮、白術等)、方二(肝腎陰虛型:炒白術、澤瀉、澤蘭、沙參、麥冬、陳皮、車前子等);方三(脾虛氣滯型:柴胡、炒枳殼、香附、炒檳榔、厚樸、大腹皮、澤瀉等);均每日1劑,
出院後繼續服中成藥為主的整體複方治療。
2 觀察指標
(1)肝功能: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總蛋白(TP)、白蛋白(Alb)、總膽紅素(TBil), 每半月檢查一次或根據病情而定。 (2) 彩色超聲:肝、脾、門靜脈主幹內徑、腹水分級等, 由專人在同一部位探查。 (3) 遠期隨訪:3個月療程結束後, 隨訪至12個月。
3. 統計學處理
採用SPSS11統計軟體做統計處理, 計量資料以x(-)±s表示, 組間比較採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採用X2檢驗。 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4. 結果
4.1 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文獻執行[3] 顯效:療程結束時, (1)症狀完全消失, 一般情況良好。 (2) 腹水消失, 肝脾腫大穩定不變, 無叩痛壓痛。 (3)肝功能(ALT、TBil、A/G或蛋白電泳)恢復正常。 (4)以上3項指標保持穩定3個月。 好轉:療程結束時, (1)主要症狀消失或明顯好轉。 (2) 腹水減少至輕度而未完全消失, 肝脾腫大穩定不變, 無明顯叩痛及壓痛。 (3)肝功能指標下降幅度在50%以上而未完全正常。 無效:未達好轉標準或惡化者。
4.2 療效觀察
顯效2635例, 占80.7%;有效572例, 占17.5%;無效59例, 占1.8%;總有效率達98.2%。
4.3 患者治療前後肝功能、彩超學改善情況: 見表1
表1 患者治療前後肝功能、彩超學改善情況比較(x±s)
時 間 ALT(U/L)AST(U/L)TBil(umol/L)ALb(g/L)門靜脈內徑(cm)脾厚(cm)
治療前 122.32±109.58125.81±103.9362.78±44.4827.43±5.071.44±0.186.25±1.19
6個月 44.03±19.15*51.37±23.26*44.63±36.66*33.09±5.26*1.37±0.12*5.77±1.02*
12個月 35.41±10.42*41.25±11.43*32.91±15.48*36.53±2.92*1.34±0.13*5.33±1.28*
注:與治療前比較, *P《0.05
4.4 患者治療前後電解質、腎功能、血氨變化情況: 見表2
表2 患者治療前後電解質、腎功能、血氨變化比較(x±s)
時 間 K+(mmol/L) Na+(mmol/L) Cl-(mmol/L) BUN(mmol/L) Cr(umol/L) NH3(mmol/L)
治療前 3.02±0.35123.93±2.9687.56±2.6318.43±2.57183.56±21.18145.24±95.61
治療後 4.15±0.62*136.37±2.62*100.63±4.06*8.59±3.26*107.24±15.32*35.52±14.94*
注:與治療前比較, *P《0.05
4.5 患者治療後腹水消退時間情況: 腹水完全消退者共2635例, 其中大部分於15天內腹水消失2118例(占80.4%), 平均腹水消退時間比常規西藥治療明顯縮短。
4.6腹水消退患者遠期隨訪情況: 腹水反復發作是影響肝硬化預後的重要因素, 也是臨床處理中的一個棘手問題, 本研究初步結果顯示, 復發病例575例, 復發率為17.6%。 該藥與常規西藥治療相比, 遠期效果尤為明顯, 可有效控制復發, 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
肝硬化腹水是臨床上常見的危重病證, 多由感受濕熱疫毒或酒毒蟲蠱, 複因酒食不節, 情志失暢, 而致肝脾失調、氣滯血瘀、水液停聚, 其中尤以脾虛血瘀, 水濕內停為要。 我們在西醫常規治療的基礎上,採用研製的中成藥,肝胃欣膠囊氣血雙補,養肝益腎,以提高白蛋白、調整蛋白比值、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為主,並能促進肝細胞再生以改善肝功能;消臌軟堅丸健脾利濕、舒肝理氣、行氣利水、軟堅散結,以阻逆肝纖維化、緩解門脈高壓、利尿為主,並能有效調整蛋白比值、改善肝功能、軟肝縮脾。治腹水湯藥,則主要根據肝硬化腹水的主要證型,濕熱內蘊型及肝腎陰虛型而設,通過辨證施治,重在利尿,增強消除腹水的功效,部分患者胃腸脹氣偏重,口服脾虛氣滯型湯藥,健脾利濕、舒肝理氣,以理氣為主結合利水緩解腹脹。通腑泄濁湯則主要用於治療腎功能不全患者,中醫認為肝病晚期併發腎功能不全,多是正氣本虛,濁毒瘀熱阻滯、氣化失司所致,在加強支持治療、配合肝胃欣膠囊等扶助正氣的基礎上,通過中藥高位保留灌腸,降低尿素氮、肌酐,保護腎功能,又有退黃降酶及利尿之功能。其療效機制,除透析、導泄作用外,還與消炎抑菌、解除腎小管痙攣、改善微循環、清除內毒素以及提高機體免疫功能等有關。退黃降氨湯採用低位灌湯法治療高黃疸肝昏迷或低黃疸肝昏迷,退黃降氨湯清熱、解毒、化痰散結、醒神開竅,消除大腸內毒素,有明顯的退黃疸降血氨作用。再配合輸精氨酸、雅博司等西藥,明顯提高了對肝昏迷患者的治癒率,減少了病死率。
出院後的隨訪證實中西醫結合三聯法,還可以明顯降低肝硬化腹水的復發率,遠期療效理想,這對改善肝硬化患者的預後尤為關鍵。
臨床觀察中西醫結合的三聯法,即運用製劑,採用“中成藥複方療法”扶正祛邪為基礎的整體治療,結合湯藥通過口服及高位保留灌腸或低位元保留灌腸法辨證施治,增強療效。中成藥和湯藥的聯合運用能有力地阻逆肝纖維化、緩解門脈高壓,保護肝細胞、改善肝功能,提高血漿白蛋白、增強機體免疫力,抑菌抗炎、改善腎功能、消除內毒素血症等,再結合西醫利尿劑,白蛋白、血漿,擴容,糾正電解質紊亂,抗感染、止血、防治肝性腦病等對症處理,顯著提高肝硬化腹水的療效。
我們在西醫常規治療的基礎上,採用研製的中成藥,肝胃欣膠囊氣血雙補,養肝益腎,以提高白蛋白、調整蛋白比值、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為主,並能促進肝細胞再生以改善肝功能;消臌軟堅丸健脾利濕、舒肝理氣、行氣利水、軟堅散結,以阻逆肝纖維化、緩解門脈高壓、利尿為主,並能有效調整蛋白比值、改善肝功能、軟肝縮脾。治腹水湯藥,則主要根據肝硬化腹水的主要證型,濕熱內蘊型及肝腎陰虛型而設,通過辨證施治,重在利尿,增強消除腹水的功效,部分患者胃腸脹氣偏重,口服脾虛氣滯型湯藥,健脾利濕、舒肝理氣,以理氣為主結合利水緩解腹脹。通腑泄濁湯則主要用於治療腎功能不全患者,中醫認為肝病晚期併發腎功能不全,多是正氣本虛,濁毒瘀熱阻滯、氣化失司所致,在加強支持治療、配合肝胃欣膠囊等扶助正氣的基礎上,通過中藥高位保留灌腸,降低尿素氮、肌酐,保護腎功能,又有退黃降酶及利尿之功能。其療效機制,除透析、導泄作用外,還與消炎抑菌、解除腎小管痙攣、改善微循環、清除內毒素以及提高機體免疫功能等有關。退黃降氨湯採用低位灌湯法治療高黃疸肝昏迷或低黃疸肝昏迷,退黃降氨湯清熱、解毒、化痰散結、醒神開竅,消除大腸內毒素,有明顯的退黃疸降血氨作用。再配合輸精氨酸、雅博司等西藥,明顯提高了對肝昏迷患者的治癒率,減少了病死率。出院後的隨訪證實中西醫結合三聯法,還可以明顯降低肝硬化腹水的復發率,遠期療效理想,這對改善肝硬化患者的預後尤為關鍵。
臨床觀察中西醫結合的三聯法,即運用製劑,採用“中成藥複方療法”扶正祛邪為基礎的整體治療,結合湯藥通過口服及高位保留灌腸或低位元保留灌腸法辨證施治,增強療效。中成藥和湯藥的聯合運用能有力地阻逆肝纖維化、緩解門脈高壓,保護肝細胞、改善肝功能,提高血漿白蛋白、增強機體免疫力,抑菌抗炎、改善腎功能、消除內毒素血症等,再結合西醫利尿劑,白蛋白、血漿,擴容,糾正電解質紊亂,抗感染、止血、防治肝性腦病等對症處理,顯著提高肝硬化腹水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