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神經科>正文

兩側面肌痙攣怎麼治療

很多人認為, 面肌痙攣不會影響到身體健康和日常生活, 不必過於擔心, 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 有經常性面肌痙攣的患者正說明您的身體存在許多隱患, 因此, 對於面肌痙攣這種疾病我們不容忽視, 那麼兩側面肌痙攣怎麼治療呢, 針對這一問題, 下面就一起來瞭解一下吧。

1.一般治療

藥物治療:卡馬西平、苯妥英鈉、巴氯芬及各種鎮靜安定類藥物, 如苯巴比妥等, 對少數病人可減輕症狀。 與三叉神經痛不同, 這些藥物對面肌痙攣的療效不佳。

理療或針灸:應用鈣離子透入療法或平流電刺激, 可減輕症狀,

不能根治。

微血管減壓術:適應證:①藥物、針灸、理療等治療無效者;②CT和MRI不能除外繼發性面肌痙攣;③排除Bell面肌麻痹或面神經外傷後的面肌痙攣。

2.手術方法:麻醉同三叉神經微血管減壓術。

體位:同三叉神經微血管減壓術。

切口與骨窗:基本同三叉神經微血管減壓術, 但骨窗略偏下和偏大。 除顯露乙狀竇始段外, 還應更接近顱後窩底。

面神經顯露:經腰穿放腦脊液或20%甘露醇脫水後, 剪開硬腦膜。 應從小腦外下側入路暴露面神經根部, 不應採用小腦外上側入路。 用後者僅暴露面聽神經小腦腦橋角段, 而且易牽拉損傷聽神經。 用腦壓板把小腦外下部輕輕抬起, 把雙極電凝鑷電凝後切斷1~2支橋靜脈。 打開小腦延髓池側角, 吸去腦脊液,

探查小腦腦橋角有無異常。 然後辨認副神經、迷走神經和舌咽神經, 進一步抬起小腦, 將小腦與後組腦神經之間的蛛網膜束帶用雙極電凝鑷電凝後切斷。 顯露第四腦室側隱窩脈絡叢, 抬起小腦絨球, 即見腦幹和麵聽神經。 安放自動牽開器。

面神經減壓:通常面神經位前內側, 聽神經位後外側, 前者灰色, 後者為淡黃色。 幾乎所有動脈壓迫發生在面神經出腦幹5mm之內, 大多為小腦後下動脈、椎動脈、小腦前下動脈或其分支, 少數為靜脈。 多為單根血管壓迫, 少數為多根血管壓迫。 由於側臥可使腦和血管的關係發生變化, 因此距面神經根1~2mm的血管均視為對神經有壓迫。 典型面肌痙攣者常為面神經的前下面受壓, 非典型者則為後或上面受壓。

用微型剝離子把血管與神經分開, 並用吸收性明膠海綿嵌於血管和神經之間, 用滌綸片將面神經出腦段包繞。 如靜脈壓迫難以分離, 可用雙極電凝鑷電凝後切斷。 應小心不要損傷進入腦幹的血管穿通支。 妥善止血, 嚴密縫合硬腦膜, 分層縫合肌層、皮下組織和皮膚。

術後處理:同三叉神經微血管減壓術。 術後面肌痙攣的消失是逐步的。 如術後30天面肌痙攣仍同術前, 往往需要再次手術探查。

3.肉毒素注射法:痙攣的肌肉中注射肉毒素正逐漸地被廣泛應用。 治療的機制是運用肉毒素阻斷神經肌肉的傳遞, 降低面肌痙攣的程度, 不影響正常的神經傳導。

注射方法:面神經在通過腮腺後分成末梢分支,

呈扇形分佈於面部表情肌肉。 注射時用皮下注射針頭在這些部位或其鄰近刺入皮下組織。 注射的範圍可根據面肌痙攣的部位選擇。

療效:目前報導的隨訪時間較短, 早期完全緩解達80%~100%, 但一般12~16周, 肉毒素代謝後症狀復發, 需重複注射。 某些病人經注射後會產生肉毒素抗體, 會影響重複注射肉毒素的療效。 常見的併發症有:面癱、眼球乾澀、複視、吞咽困難等, 這些併發症的每次注射的發生概率較低, 但累積注射3年後, 發生率達60%~75%。

4.乙醇注射法:用不同濃度直至無水乙醇注射於面神經幹可暫時中斷面神經的傳導功能, 使面肌抽搐解除。 注射後面神經功能傳導障礙, 面肌立即出現癱瘓或不全癱瘓, 此種面肌麻痹在數月內可以恢復。

療效維持時間較短, 大部分病人于6個月左右復發, 需再次注射治療。 該方法目前已較少採用。

5.其他手術方法:如面神經主幹或分支切斷術, 可破壞面神經的傳導功能, 以癱瘓代替抽搐, 目前基本不用。

以上文章為大家詳細介紹了面肌痙攣的治療方法, 通過上述文章我們知道了, 面肌痙攣的治療方法是多種多樣的, 因此患者們不必過於擔心, 只有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法, 並在醫生的指導下加強治療, 相信您的病情將會逐漸好轉的。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