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 中醫對中藥的煎法是非常考究的, 同樣一張藥方, 因為藥物的煎法、服法不同, 治療的適應證和效果就不一樣, 一個病即便辨證再準確, 用藥再恰當, 如果煎、服方法不當, 就不可能發揮應有的療效。
最近有個患肝癌的女病人, 肝功能很差, 伴有肝硬化腹水, 住院期間, 給她進行了對症支援治療, 同時給予中藥健脾利濕, 雖然病情沒有明顯的發展, 但腹脹還是沒 消, 小便很少, 前思後想, 治療的思路不錯, 為什麼效果不佳?後來病人出院了, 出院時給她帶了5劑中藥, 並告訴她愛人, 煎藥時應該注意要濃煎,
同樣的藥, 住院時是醫院裡代煎的, 回家後是自己煎的, 療效卻截然不同。
的確, 現在在大醫院裡, 醫生開出的中藥大多由煎藥室代勞, 省時省力, 方便了病人, 但是, 由於是機器煎煮, 幾服藥一股腦倒進去, 高壓煎煮, 速度快了, 包裝整齊, 攜帶也方便了, 可藥液明顯稀薄了, 而且有些中藥的特殊煎法, 比如先煎、後下、包煎等等也無法進行, 因而效果大打折扣。
我始終奉勸病員, 中藥一定要自己煎, 那麼, 中藥該如何正確煎、服呢?
前段時間, 有位病 員告訴我, 每次煎藥時都先加上半鍋水, 放在電飯煲裡, 定時1小時, 就OK了。 其實, 煎藥是不能圖省事的,
不同的藥煎法大不 同, 這直接關係到治療效果, 對於治療外感病的發汗解表藥, 多系花、葉、全草等, 這類藥物性輕揚發散, 氣味芳香, 含揮發油較多, 長時間煎煮容易使其有效成分 揮發殆盡。 所以煎藥時間要短, 宜用武火(大火)急煎。 對於滋補調理藥, 烹煎時間則需延長,
有些藥物需要特殊的煎煮方法, 在藥方中醫生都會注明, 如先煎、包煎、後下藥、溶化(烊化), 其它還有另煎、泡服、沖服、煎湯代水等的用法, 在服藥前一定要問清醫生或藥師, 相信如果能夠正確煎煮及服用方法, 就能真正發揮藥物的作用, 達到治病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