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健康心理因素引起的學生厭學、恐學、說謊、自私、難於和諧, 經不起挫折批評, 不能堅強的對待困難, 缺乏堅忍不拔的精神, 嚴重的離家出走、輕生等問題, 已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 教育部門已把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來抓, 因此, 如何在實施素質教育中深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是擺在我們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主要任務。
近年來, 由於不健康心理因素引起的學生厭學、恐學、說謊、自私、難於和諧, 經不起挫折批評, 不能堅強的對待困難, 缺乏堅忍不拔的精神, 嚴重的離家出走、輕生等問題,
所謂挫折, 在心理學上, 就是指當個體從事有目的活動時, 在環境中遇到障礙或干擾, 致使需要和動機不能滿足, 因而產生焦慮和緊張不安的情緒狀態。 用通俗的話說, 挫折就是“碰釘子”, 有的人遇到挫折能吃一塹長一智, 有的人則會產生心理的痛苦, 情緒紊亂, 行為失控, 甚至會引起悲觀厭世以至種種疾病, 影響學習和工作。 當學生受到挫折以後, 他們在心理和行為上往往產生兩種反應, 一種是理性的反應,
導致學生心理受刺激的因素有多種, 有來自家庭的, 如被父母無理拒絕;有來自社會的如讀書無用論思想的影響;有來自學校的, 如教師不瞭解學生實際情況, 主觀武斷, 不分青紅皂白對學生進行批評指責, 有的方法簡單精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