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熱的夏天, 如果長時間在烈日下暴曬, 在高溫條件下勞動、運動, 或在悶熱、潮濕、不通風的情況下工作、生活, 都會中暑。 中暑往往來勢兇猛, 要及時進行救護。
中暑可分為四種類型
(1)熱痙攣症狀特點:多發生于大量出汗及口渴, 飲水多而鹽分補充不足致血中氯化鈉濃度急速明顯降低時。 這類中暑發生時肌肉會突然出現陣發性的痙攣的疼痛。
(2)熱衰竭症狀特點:這種中暑常常發生于老年人及一時未能適應高溫的人。 主要症狀為頭暈、頭痛、心慌、口渴、噁心、嘔吐、皮膚濕冷、血壓下降、暈厥或神志模糊。 此時的體溫正常或稍微偏高。
(3)日射病症狀特點:這類中暑的原因正像它的名字一樣, 是因為直接在烈日的曝曬下, 強烈的日光穿透頭部皮膚及顱骨引起腦細胞受損, 進而造成腦組織的充血、水腫;由於受到傷害的主要是頭部, 所以, 最開始出現的不適就是劇烈頭痛、噁心嘔吐、煩躁不安, 繼而可出現昏迷及抽搐。
(4)熱射病症狀特點:還有一部分人在高溫環境中從事體力勞動的時間較長, 身體產熱過多, 而散熱不足, 導致體溫急劇升高。 發病早期有大量冷汗, 繼而無汗、呼吸淺快、脈搏細速、躁動不安、神志模糊、血壓下降, 逐漸向昏迷伴四肢抽搐發展;嚴重者可產生腦水腫、肺水腫、心力衰竭等。
中暑的原因
1、氣候和環境的原因:夏天的7、8、9 月,
2、自身原因:平時運動量小, 尤其在室外活動少, 對疾病的抵抗力和熱耐受力較差。 特別對於新生來說是一個新的環境, 飲食和睡眠都不十分好。
3、其他:有時氣溫雖未達到高溫, 但由於濕度較高和通風不良, 亦可發生中暑。 老年、體弱、疲勞、肥胖、飲酒、饑餓、失水、失鹽、穿著緊身、不透風的衣褲以及發熱、甲狀腺機能亢進、糖尿病、心血管病、廣泛皮膚損害、先天性汗腺缺乏症和應用阿托品或其他抗膽鹼能神經藥物而影響汗腺分泌等常為中暑的發病因素。 如果機體產熱大於散熱或散熱受阻, 則體內就有過量的熱蓄積, 引起器官功能和組織的損害致中暑。
中暑了怎麼辦
1、發現自己和其他人有先兆中暑和輕症中暑表現時, 首先要做的是迅速撤離引起中暑的高溫環境, 選擇陰涼通風的地方休息;並多飲用一些含鹽分的清涼飲料。 還可以在額部、顳部(太陽穴)塗抹清涼油、風油精等, 或服用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氣水等中藥。
2、如果出現血壓降低、虛脫時應立即平臥, 及時上醫院靜脈滴注鹽水。 對於重症中暑者除了立即把中暑者從高溫環境中轉移至陰涼通風處外, 還應該迅速將其送至醫院, 同時採取綜合措施進行救治。
3、若遠離醫院, 應將病人脫離高溫環境, 用濕床單或濕衣服包裹病人並給強力風扇, 以增加蒸發散熱。 在等待轉運期間, 可將病人浸泡于湖泊或河流, 或甚至用雪或冰冷卻,
4、若病人出現發抖, 應減緩冷卻過程, 因為發抖可增加核心體溫(警告:應每10分鐘測1次體溫, 不允許體溫降至38.3℃, 以免繼續降溫而導致低體溫)。
中暑飲食注意
1、少量飲水
中暑的人應該採取少量、多次飲水的方法, 每次以不超過300毫升為宜。 切忌狂飲不止。 因為, 大量飲水不但會沖淡胃液, 進而影響消化功能, 還會引起反射排汗亢進。 結果會造成體內的水分和鹽分大量流失, 嚴重者可以促使熱痙攣的發生。
2、少食生冷瓜果
中暑的人大多屬於脾胃虛弱, 如果大量吃進生冷瓜果、寒性食物, 會損傷脾胃陽氣, 使脾胃運動無力, 寒濕內滯, 嚴重者則會出現腹瀉、腹痛等症狀。
3、增強營養
營養膳食應是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A 、B1 、B2 和C。
4、少食油膩食物
中暑後應該少吃油膩食物, 以適應夏季胃腸的消化功能。 如果吃了大量的油膩食物會加重胃腸的負擔, 使大量血液滯留於胃腸道, 輸送到大腦的血液相對減少, 人體就會感到疲憊加重, 更容易引起消化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