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泄瀉的問診

泄瀉是指排便次數增多, 糞質稀薄, 嚴重者瀉出物如水狀的病證。 古人又稱之為“濡泄”“洞泄”“饗泄”“注泄”“下利”。 泄瀉的致病因素常有感受外邪, 如寒濕暑熱之邪在侵襲皮毛肺衛的同時也能直接影響脾胃運化功能;或傷於飲食, 不潔之物損傷脾胃, 傳導失職, 升降失調;或七情不和, 肝氣鬱結, 橫逆乘脾, 運化失常, 或久病脾胃虛弱, 水穀不化, 清濁不分.以上病理變化均可導致脾胃功能障礙, 脾胃運化失職, 濕濁內生, 蘊子腸胃, 水穀精微及濕濁混雜, 下走大腸而成泄瀉。 正如《景嶽全書·泄瀉》所說:“泄瀉之本, 無不由脾胃。

”而脾虛的病理結果是濕盛, 所謂“濕勝而濡泄”。

西醫的急性腸炎、慢性腸炎、過敏性結腸、腸神經官能症、結腸炎等疾病出現以腹瀉為主的症狀時相當於本症。

(一)問診要點

通過問診瞭解其排便質地清稀, 次數增多即可診斷為泄瀉。 臨床亦應輔肋必要的化驗檢查, 如便常規檢查等。 同時應向問有無不潔飲食史及周圍人群中是否有傳染病發生以除外霍亂、肝炎等傳染病。 除此之外還應瞭解大便中是否夾有粘液、膿血, 以與痢疾相鑒別。

有明確診斷之後應進一步詢問泄瀉的性質、形狀、顏色、氣味及伴隨症狀, 為臨床辨證分型提供依據。 如大便清稀, 完穀不化多屬寒證;大便色黃褐而臭, 瀉下急迫, 肛門灼熱, 多屬熱證;瀉下腹痛,

痛勢急迫拒按, 瀉後痛減, 多屬實證;病程長, 腹痛不甚, 喜溫喜按, 神疲肢冷, 多屬虛證;大便時溏時瀉, 水穀不化, 面黃肢倦, 多屬脾胃虛弱;瀉在黎明、腹痛腸鳴即瀉, 瀉後則安、形寒肢冷, 多為腎陽不足的特點。

(二)分型問診

1.寒濕襲胃

問診:泄瀉清稀, 甚至如水樣, 腹痛腸鳴, 脘悶食少, 或有思寒發熱, 鼻塞頭痛, 肢體酸痛。

治法:解表散寒, 芳香化濕。 方用藿香正氣散加味。 若表邪較重可加荊芥、防風以增疏風散寒的作用;若濕邪偏重、腹脹尿少可用胃苓湯以健脾燥濕, 淡滲分利。

2.濕熱壅滯

問診:泄瀉腹痛, 瀉下急迫, 或瀉而不爽, 糞色黃褐而臭, 肛門灼熱, 煩熱口渴, 小便短赤。

治法:清熱利濕。 方用葛根芩連東加味。 若濕邪偏重, 胸腹滿悶, 渴不欲飲,

可合平胃散燥濕寬中;若夾暑濕, 泄下如水, 自汗面垢, 煩渴尿赤, 可加諡香、香需、扁豆衣、荷葉等藥以清暑化濕。

3.食滯腸胃

問診:腹痛腸鳴, 衍下糞便臭如敗卵, 並伴有不消化之物, 瀉後痛減, 脘腹恁滿, 噯腐酸臭, 不思飲食。

治法;消食導滯。 方用保和丸加味。 若食滯較重, 脘腹脹滿, 瀉而不爽, 可用積實導滯丸以消導積滯, 清熱利濕。

4.肝氣乘脾

問診:平時多有胸脅脹悶, 噯氣食少, 每因抑鬱惱怒或情緒緊張之時, 發生腹瀉、腹痛。

治法:抑肝扶脾。 方用痛瀉要方加味。

5.脾胃虛弱

問診:大便時浦時瀉, 水穀不化, 稍進沺膩之物, 則大使次數增多, 納少, 脘腹張滿, 面色萎黃, 肢倦乏力。

治法:健脾益胃。 方用參芩白術散加味。 若脾陽虛衰, 陰寒內盛, 腹中冷痛,

手足不溫者, 可用附子理中丸加吳茱萸、肉桂以溫中散寒;若久汙不止, 中氣下陷, 脫肛者, 可用補中益氣湯, 益氣升清, 健脾止瀉。

6.腎陽虛衰

問診:泄瀉多在黎明之前, 腹部作痛, 腸鳴即瀉, 瀉後則安, 形寒肢冷, 腰膝酸軟。

治法:溫腎健脾, 固澀止巧。 方用四神丸加味。 可加附子、炮姜以溫腎曖脾。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