痙證是以項背強急, 四肢抽搐, 甚至角弓反張為主要表現的病證。 痙證的發生, 可分為外感和內傷兩個方面。 外感是風寒濕邪, 侵襲人體, 壅阻經絡, 氣血不暢, 或熱盛動風, 或熱灼津液而致痙;內傷是陰虛血少, 虛風內動, 筋脈失養而致痙。 病因雖不同, 但導致發痙的病機都是陰陽失調, 陽動而陰不浩所致。 徑證可見於多種疾病的過程中。 在治療上, 宜詳辨外感、內傷及其虛實.外感屬實, 內傷多虛。 治實當祛邪, 宜祛風、散寒、除濕、清熱;治虛當扶正, 宜滋陰養血, 熄風舒筋通絡。
西醫的高熱驚厥、癲癇大發作、胃腸紊亂、出血、重度失水後所致驚厥、蛛網膜下腔出血、顱外傷、高血壓等引起的驚厥均屬本病範疇。
通過問診瞭解病人發病時是否以項背強直, 四肢抽搐, 甚至角弓反張為主症, 並結合必要的檢查(如腦電圖、頭顱CT) 即可診斷。 同時應詢問本病發作時持續的時間, 抽擂的輕重程度, 有無意識障礙, 有無口眼?斜, 肢體偏癱等症狀, 以與中風相鑒別。
本病是以項背強急, 四肢抽搐, 甚至角弓反張為主症, 故辨證要點應通過問診瞭解本病發作時持續的時間, 抽搐的輕重程度及伴隨的其它症狀以辨外感與內傷、虛證與實證。 一般外感發痙, 多屬實證;內傷發痙, 多屬虛症。 如頭痛, 項強, 惡寒屬邪壅經絡;項強而角弓反張, 心煩急躁,
(二)分型問診
1.邪壅經絡
問診:頭痛, 項背強直, 惡寒發熱, 肢體酸重。
治法:祛風散寒, 和營燥濕。 方用羌活勝濕東加減。
2.熱甚發痙
問診:發熱胸悶, 口噤齘齒, 項背強直, 甚至角弓反張, 手足攣急, 腹脹便秘, 咽幹口渴, 心煩急躁, 甚則神昏譫語。
治法:泄熱存津, 養陰增液。 方用增液承氣湯。 熱盛傷津, 並無腑實之證, 可用白虎加人參湯。
3.陰血虧虛
問診:素體陰虧血虛, 或在失血、汗、下太過之後, 項背強急, 四肢抽搐, 頭目昏眩, 自汗, 神疲, 氣短。
治法:滋陰養血。 方用四物湯合大定風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