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杵針治療體位的選擇

患者施術時採用的體位姿勢, 應以施術者能準確取穴, 操作方便, 病人肢體舒適, 並能較長時間接受杵針治療為原則。 杵針治療取穴體位主要有以下幾種。

1.仰臥位

適用於取頭、面、胸、腹部的穴位, 和上下肢部位的穴位, 如上星、人中、膻中、中脘、關元, 河車路的天膻段、膻闕段, 內關、足三裡等。

2.側臥位

適用於取身體側面的少陽經穴位和上下肢部位的穴位, 如環跳、肩髃、日月、期門、風市、豐隆等。

3.俯臥位

適用於取頭、項、脊背、腰骶部腧穴, 和下肢背側及上肢部位的穴位, 如百會、風池、風府, 河車路的椎至段、陽命段, 神道八陣、命門八陣,

承扶、委中、承山等。

4.仰靠坐位

適用於取頭前部、顏面和頸前等部位的穴位, 如上星、印堂、人中、天突、眼八廓等。

5.俯伏坐臥

適用於取後頭和項、背部 的穴位, 如風池 、風府、大椎八陣、身柱八陣等穴位。

6.側伏坐位

適用於取頭部的一側、面頰及耳前後部位的穴位, 如太陽, 翳風, 耳八廓等穴位。

在臨床治療時, 除上述常用體位外, 對某些腧穴則應根據具體要求採取不同的體位。 同時也應注意, 如果能用一種體位取處方所選腧穴時, 就不應採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體位。 如因治療需要和某些腧穴定位的特點而必須採用兩種不同體位元時, 應根據患者體質、病情等具體情況靈活掌握。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