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太子參15克,
炒白術10克,
麥冬15克,
法半夏6克,
黃芩10克,
炒苡仁15克,
仙鶴草15克,
白花蛇舌草15克。
功能:益氣養陰,
清熱利濕。
主治:慢性萎縮性胃炎(氣陰兩傷兼濕熱中阻證)。
用法:每日一劑,
分煎兩次,
取藥液250毫升,
分2次口服。
3個月為1療程,
連服2個療程。
方解: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多久病脾虛,
水穀運化失司,
濕邪內生,
阻滯中焦,
鬱而化熱,
濕熱內蘊。
濕屬陰邪,
其性纏綿,
熱屬陽邪,
濕熱夾雜,
纏綿難愈。
濕熱日久,
易於傷陰,
導致胃陰不足,
出現氣陰兩虛,
濕熱夾雜的複雜病機。
方中以太子參為君藥,
其為清補之品,
不僅能益氣健脾,
且能養陰生津。
炒白術益氣健脾,
與太子參配伍,
增強補益之力。
麥冬滋養胃陰,
與法半夏配伍,
取麥門冬湯之義,
養陰生津而無礙胃之弊,
和胃降逆而無溫燥之虞,
共湊養陰和胃之功。
黃芩清熱燥濕,
且其性不及黃連之苦寒,
與法半夏合用,
取半夏瀉心湯辛開苦降之義,
再佐以利濕而不傷陰之苡仁,
三藥共湊苦辛寒佐淡滲以祛濕熱之功,
正所謂“總以苦辛寒治濕熱,
以苦辛溫治寒濕,
概以淡滲佐之”(《臨證指南醫案》)。
仙鶴草清胃熱、益胃虛,
蛇舌草清熱解毒利濕,
且能防癌抗癌,
為佐使之用。
諸藥配伍,
標本兼顧,
補氣而不滯氣,
養陰而不礙胃,
清熱而不苦寒,
利濕而不傷陰,
共建益氣養陰、清熱利濕之功。
加減應用:神疲乏力者改太子參為黨參,
加炙黃芪;舌紅少苔者加玉竹、石斛;舌苔厚膩者去麥冬,
加蒼術、厚樸;熱重於濕者改炒苡仁為生苡仁;兼肝氣不舒者去太子參,
加柴胡、炒白芍;胃脹明顯者加炒枳殼、佛手;胃痛明顯者加延胡索、九香蟲;反酸明顯者加烏賊骨、大貝母;口有異味者加佩蘭、石菖蒲;大便溏薄者去麥冬,
加山藥、葛根;大便幹結不暢者加決明子、萊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