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茯苓與茯苓雖然名字差不多, 但是它們完全是不同的, 其功能與作用也各不相同, 下面我們就介紹它們的區別之處和它們的功效與作用。
土茯苓與茯苓的區別
茯苓是利水滲濕藥, 還可健脾安神, 性味甘淡平, 歸心脾腎經。 茯苓是清熱解毒藥, 可除濕利關節, 性味甘淡平, 歸肝胃經。 在功效上, 土茯苓清熱利濕、解毒、殺蟲止癢, 對於濕熱所致的皮膚病如梅毒、濕疹有很好的療效;而茯苓是健脾利濕的要, 常常配伍在益氣健脾的藥方中, 增強健脾利濕的作用。 在口感上, 土茯苓偏於味苦, 茯苓味淡, 因此在選擇上不用混淆。

傳統中醫認為, 土茯苓性平味甘淡, 歸肝、胃經, 有解毒、除濕、利關節等功效。 西醫認為, 土茯苓是一味作用較強的免疫抑制藥, 是治療免疫病口腔和陰部潰瘍之最佳中藥。 土茯苓也用於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牛皮癬關節炎、白塞病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等,
食療作用
味甘、淡, 性平。 無毒。 歸肝、胃、腎脾經。 開散降泄。 用該品治梅毒, 可配合金銀花、白蘚皮、威靈仙、甘草等同用。 現臨床上主要用於濕熱瘡毒, 常與白蘚皮、地膚子、苦參等配伍同用。 此外, 該品在臨床上用治鉤端螺旋體病, 有一定療效。 但是服用時忌茶。
臨床應用
1、防治鉤端螺旋體病:預防:每日1兩, 1次或2次煎服, 每週連服3日, 共服5周。 2000餘人服藥結果表明, 服藥組與未服藥組發病率之比為1:5.58。 治療:土茯苓100克(病情重而體質較好者可用至5兩), 甘草15克, 水煎每日2次分服。 同時可根據病情辨證加減;對高熱、重症者給葡萄糖液及維生素丙,

2、治療梅毒:土茯苓據早年臨床觀察報告, 以土茯苓為主, 配合銀花、甘草, 或配合蒼耳子、白蘚皮、甘草, 或配合忍冬藤、蒲公英、馬齒莧、甘草。 煎服。 治療現症梅毒及隱性梅毒, 其血清陰轉率在90%上下。 其中晚期現症梅毒的治癒率為50%左右。 對晚期麻痹性癡呆, 不僅腦脊液康、華氏反應轉陰, 而且精神症狀亦獲得不同程度的改善。 對於小兒先天性梅毒性口腔炎效果亦佳。 用量:成人每日用土茯芩75~100克, 水煎, 2~3次分服,
3、治麻疹:預防用100%煎液內服, 3歲以下每日30~50毫升, 3~6歲50~60毫升, 分3次服, 連服3日。 或製成注射液行肌肉注射。 以上劑量亦可作為治療之用。
4、治療急性細菌性痢疾:每日用200~400克煎服, 或再以煎液作保留灌腸, 7天為一療程。
5、治療急慢性腎炎:每日150克, 水煎, 分3次服。 退腫作用較好, 服後, 小便增加。 亦有用於治療腎盂腎炎、腎結核的報導。
6、治療頸淋巴結核:每日用鮮品500克, 水煎分2次服。

7、骨攣癰漏(筋骨疼痛,潰爛成癰,積年累月,終身成為廢疾)。用土茯苓50克,有熱加黃苓、黃連,氣虛加四君子湯,血虛加四物湯,煎水代茶飲。又方:用土茯苓200克、四物湯50克、皂角子七個、川椒四十九粒、燈心七根,煎水代茶飲。
8、瘰鬁潰爛。用土茯苓切片,或研為末,水煎服,或加在粥內吃下。多吃為好。
結語:瞭解了土茯苓與茯苓的不同之處,大家在食用或治療疾病時千萬不要把他們混為一談哦。
7、骨攣癰漏(筋骨疼痛,潰爛成癰,積年累月,終身成為廢疾)。用土茯苓50克,有熱加黃苓、黃連,氣虛加四君子湯,血虛加四物湯,煎水代茶飲。又方:用土茯苓200克、四物湯50克、皂角子七個、川椒四十九粒、燈心七根,煎水代茶飲。
8、瘰鬁潰爛。用土茯苓切片,或研為末,水煎服,或加在粥內吃下。多吃為好。
結語:瞭解了土茯苓與茯苓的不同之處,大家在食用或治療疾病時千萬不要把他們混為一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