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鼓脹的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1、辨緩急鼓脹雖然病程較長, 但在緩慢病變過程中又有緩急之分。 若鼓脹在半月至一月之間不斷進展為緩中之急, 多為陽證、實證;若鼓脹遷延數月, 則為緩中之緩, 多屬陰證、虛證。

2、辨虛實的主次鼓脹雖屬虛中夾實, 虛實並見, 但虛實在不同階段各有側重。 一般說來, 鼓脹初起, 新感外邪, 腹滿脹痛, 腹水壅盛, 腹皮青筋暴露顯著時, 多以實證為主;鼓脹久延, 外邪已除, 腹水已消, 病勢趨緩, 見肝脾腎虧虛者, 多以虛證為主。

3、辨氣滯、血瘀、水停的主次以腹部脹滿, 按壓腹部, 按之即陷, 隨手而起, 如按氣囊,

鼓之如鼓等症為主者, 多以氣滯為主;腹脹大, 內有積塊疼痛, 外有腹壁青筋暴露, 面、頸、胸部出現紅絲赤縷者, 多以血瘀為主;腹部脹大, 狀如蛙腹, 按之如囊裹水, 或見腹部堅滿, 腹皮繃急, 叩之呈濁音者。 多以水停為主。 以氣滯為主者, 稱為“氣鼓”;以血瘀為主者, 稱為“血鼓”;以水停為主者, 稱為“水鼓”。

二、治療原則

本病的病機特點為本虛標實, 虛實並見, 故其治療宜謹據病機, 以攻補兼施為原則, 實證為主則著重祛邪治標, 根據具體病情, 合理選用行氣、化瘀、健脾利水之劑, 若腹水嚴重, 也可酌情暫行攻逐, 同時輔以補虛;虛證為主則側重扶正補虛, 視證候之異, 分別施以健脾溫腎, 滋養肝腎等法, 同時兼以祛邪。

三、分證論治

1、氣滯濕阻

症狀:腹部脹大,

按之不堅, 脅下脹滿或疼痛, 飲食減少, 食後腹脹, 噯氣後稍減, 尿量減少, 舌白膩, 脈弦細。

治法:疏肝理氣, 健脾利水。

方藥: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湯。

方中柴胡、枳殼、芍藥、川芎、香附疏肝理氣解鬱;白術、茯苓、豬苓、澤瀉健脾利水;桂枝辛溫通陽, 助膀胱之氣化而增強利水乏力;蒼術、厚樸、陳皮健脾理氣除濕。 若苔膩微黃, 口幹口苦, 脈弦數, 為氣鬱化火, 可酌加丹皮、梔子;若脅下刺痛不移, 面青舌紫, 脈弦澀, 為氣滯血瘀者, 可加延胡索、丹參、莪術;若見頭暈失眠, 舌質紅, 脈弦細數者, 可加制首烏、枸杞子、女貞子等。

2、寒濕困脾

症狀:腹大脹滿, 按之如囊裹水, 胸脘脹悶, 得熱則舒, 周身困重, 畏寒肢腫, 面浮或下肢微腫, 大便溏薄, 小便短少, 舌苔白膩水滑,

脈弦遲。

治法:溫中健脾, 行氣利水。

方藥:實脾飲。

方中附子、乾薑、白術溫中健脾;木瓜、檳榔、茯苓行氣利水;厚朴、木香、草果理氣健脾燥濕;甘草、生薑、大棗調和胃氣。 水腫重者, 可加桂枝、豬苓、澤瀉;脘脅脹痛者, 可加青皮、香附、延胡索、丹參;脘腹脹滿者, 可加郁金、枳殼、砂仁;氣虛少氣者, 加黃芪、黨參。

用麝香0.1g, 白胡椒粉0.1G, 拌勻, 水調呈糊狀, 敷臍上, 用紗布覆蓋, 膠布固定, 2日更換1次。 有溫中散寒, 理氣消脹之功。 適用於寒濕困脾證。

3、濕熱蘊結

症狀:腹大堅滿, 脘腹繃急, 外堅內脹, 拒按, 煩熱口苦, 渴不欲飲, 小便赤澀, 大便秘結或溏垢, 或有面目肌膚發黃, 舌邊尖紅, 苔黃膩或灰黑而潤, 脈弦數。

治法:清熱利濕, 攻下逐水。

方藥:中滿分消丸合茵陳蒿湯、舟車丸。

中滿分消丸用黃芩、黃連、知母清熱除濕;茯苓、豬苓、澤瀉淡滲利尿;厚樸、枳殼、半夏、陳皮、砂仁理氣燥濕;薑黃活血化瘀;乾薑與黃芩、黃連、半夏同用, 辛開苦降, 除中滿, 祛濕熱;少佐人參、白術、甘草健脾益氣, 補虛護脾, 使水去熱清而不傷正, 深得治鼓脹之旨。 濕熱壅盛者, 去人參、乾薑、甘草, 加梔子、虎杖。 茵陳蒿湯中, 茵陳清熱利濕, 梔子清利三焦濕熱, 大黃泄降腸中瘀熱。 攻下逐水用舟車丸, 方中甘遂、大戟、芫花攻逐腹水;大黃、黑醜蕩滌瀉下, 使水從二便分消;青皮、陳皮、檳榔、木香理氣利濕;方中輕粉一味走而不守, 逐水通便。 舟車丸每用3-6g, 應視病情與服藥反應調整服用劑量。

4、肝脾血瘀

症狀:腹大堅滿, 按之不陷而硬, 青筋怒張, 脅腹刺痛拒按,

面色晦暗, 頭頸胸臂等處可見紅點赤縷, 唇色紫褐, 大便色黑, 肌膚甲錯, 口於飲水不欲下嚥, 舌質紫暗或邊有瘀斑, 脈細澀。

治法:活血化瘀, 行氣利水。

方藥:調營飲。

方中川芎、赤芍、大黃、莪術、延胡索、當歸活血化瘀利氣;瞿麥、檳榔、葶藶子、赤茯苓、桑白皮、大腹皮、陳皮行氣利尿;官桂、細辛溫經通陽;甘草調和諸藥。 大便色黑可加參三七、側柏葉;積塊甚者加穿山甲、水蛭;瘀痰互結者, 加白芥子、半夏等;水停過多, 脹滿過甚者, 可用十棗湯以攻逐水飲。

5、脾腎陽虛

症狀:腹大脹滿, 形如蛙腹, 撐脹不甚, 朝寬暮急, 面色蒼黃, 胸脘滿悶, 食少便溏, 畏寒肢冷, 尿少腿腫, 舌淡胖邊有齒痕, 苔厚膩水滑, 脈沉弱。

治法:溫補脾腎, 化氣行水。

方藥:附子理中丸合五苓散、濟生腎氣丸。

偏于脾陽虛者可用附子理中丸合五苓散;偏于腎陽虛者用濟生腎氣丸,或與附子理中丸交替使用。附子理中丸方用附子、乾薑溫中散寒;黨參、白術、甘草補氣健脾除濕。五苓散中豬苓、茯苓、澤瀉淡滲利尿;白術苦溫健脾燥濕;桂枝辛溫通陽化氣。濟生腎氣丸中附子、肉桂溫補腎陽,化氣行水;熟地、山茱萸、山藥、牛膝滋腎填精;茯苓、澤瀉、車前子利尿消腫;丹皮活血化瘀。

食少腹脹,食後尤甚,可加黃芪、山藥、薏苡仁、白扁豆;畏寒神疲,面色青灰,脈弱無力者,酌加仙靈脾、巴戟天、仙茅;腹筋暴露者,稍加赤芍、澤蘭、三棱、莪術等。

鯉魚赤小豆湯:鯉魚500g(去鱗及內臟),赤小豆30g,多用於鼓脹虛證。

6、肝腎陰虛

症狀:腹大堅滿,甚則腹部青筋暴露,形體反見消瘦,面色晦暗,口燥咽幹,心煩失眠,齒鼻時或衄血,小便短少,舌紅絳少津,脈弦細數。

治法:滋養肝腎,涼血化瘀。

方藥:六味地黃丸或一貫煎合膈下逐瘀湯。

六味地黃丸中熟地黃、山茱萸、山藥滋養肝腎,茯苓、澤瀉、丹皮淡滲利濕。一貫煎中生地、沙參、麥冬、枸杞滋養肝腎,當歸、川棟子養血活血疏肝。膈下逐瘀湯中五靈脂、赤芍、桃仁、紅花、丹皮活血化瘀,川芎、烏藥、延胡索、香附、枳殼行氣活血,甘草調和諸藥。偏腎陰虛以六味地黃丸為主,合用膈下逐瘀湯;偏肝陰虛以一貫煎為主,合用膈下逐瘀湯。

若津傷口幹,加石斛、花粉、蘆根、知母;午後發熱,酌加銀柴胡、鱉甲、地骨皮、白薇、青蒿;齒鼻出血加梔子、蘆根、藕節炭;肌膚發黃加茵陳、黃柏;若兼面赤顴紅者,可加龜板、鱉甲、牡蠣等。

7、鼓脹出血

症狀:輕者齒鼻出血,重者病勢突變,大量吐血或便血,脘腹脹滿,胃脘不適,吐血鮮紅或大便油黑,舌紅苔黃,脈弦數。

治法:清胃瀉火,化瘀止血。

方藥:瀉心湯合十灰散。

瀉心湯中大黃、黃連、黃芩大苦大寒,清胃瀉火;十灰散涼血化瘀止血。酌加參三七化瘀止血;若出血過多,氣隨血脫,汗出肢冷,可急用獨參湯以扶正救脫。還應中西醫結合搶救治療。

8、鼓脹神昏

症狀:神志昏迷,高熱煩躁,怒目狂叫,或手足抽搐,口臭便秘,尿短赤,舌紅苔黃,脈弦數。

治法:清心開竅。

方藥:安宮牛黃丸、紫雪丹、至寶丹或用醒腦靜注射液。

上方皆為清心開竅之劑,皆適用於上述高熱,神昏,抽風諸症,然也各有側重,熱勢尤盛,內陷心包者,選用安宮牛黃丸;痰熱內閉,昏迷較深者,選用至寶丹;抽搐痙厥較甚者,選用紫雪丹。可用醒腦靜注射液40-60nd加入5%-10%葡萄糖溶液中靜脈滴注,每日1-2次,連續1-2周。若症見神情淡漠呆滯,口中穢氣,舌淡苔濁膩,脈弦細者,當治以化濁開竅,選用蘇合香丸、玉樞丹等。若病情進一步惡化,症見昏睡不醒,汗出肢冷,雙手撮空,不時抖動,脈微欲絕,此乃氣陰耗竭,元氣將絕的脫證,可依據病情急用生脈注射液靜滴及參附牡蠣湯急煎,斂陰固脫。並應中西醫結合積極搶救。

阿魏、硼砂各30g,共為細末,用白酒適量調勻,敷於臍上,外用布帶束住,數日一換,有軟堅散結之效。

偏于脾陽虛者可用附子理中丸合五苓散;偏于腎陽虛者用濟生腎氣丸,或與附子理中丸交替使用。附子理中丸方用附子、乾薑溫中散寒;黨參、白術、甘草補氣健脾除濕。五苓散中豬苓、茯苓、澤瀉淡滲利尿;白術苦溫健脾燥濕;桂枝辛溫通陽化氣。濟生腎氣丸中附子、肉桂溫補腎陽,化氣行水;熟地、山茱萸、山藥、牛膝滋腎填精;茯苓、澤瀉、車前子利尿消腫;丹皮活血化瘀。

食少腹脹,食後尤甚,可加黃芪、山藥、薏苡仁、白扁豆;畏寒神疲,面色青灰,脈弱無力者,酌加仙靈脾、巴戟天、仙茅;腹筋暴露者,稍加赤芍、澤蘭、三棱、莪術等。

鯉魚赤小豆湯:鯉魚500g(去鱗及內臟),赤小豆30g,多用於鼓脹虛證。

6、肝腎陰虛

症狀:腹大堅滿,甚則腹部青筋暴露,形體反見消瘦,面色晦暗,口燥咽幹,心煩失眠,齒鼻時或衄血,小便短少,舌紅絳少津,脈弦細數。

治法:滋養肝腎,涼血化瘀。

方藥:六味地黃丸或一貫煎合膈下逐瘀湯。

六味地黃丸中熟地黃、山茱萸、山藥滋養肝腎,茯苓、澤瀉、丹皮淡滲利濕。一貫煎中生地、沙參、麥冬、枸杞滋養肝腎,當歸、川棟子養血活血疏肝。膈下逐瘀湯中五靈脂、赤芍、桃仁、紅花、丹皮活血化瘀,川芎、烏藥、延胡索、香附、枳殼行氣活血,甘草調和諸藥。偏腎陰虛以六味地黃丸為主,合用膈下逐瘀湯;偏肝陰虛以一貫煎為主,合用膈下逐瘀湯。

若津傷口幹,加石斛、花粉、蘆根、知母;午後發熱,酌加銀柴胡、鱉甲、地骨皮、白薇、青蒿;齒鼻出血加梔子、蘆根、藕節炭;肌膚發黃加茵陳、黃柏;若兼面赤顴紅者,可加龜板、鱉甲、牡蠣等。

7、鼓脹出血

症狀:輕者齒鼻出血,重者病勢突變,大量吐血或便血,脘腹脹滿,胃脘不適,吐血鮮紅或大便油黑,舌紅苔黃,脈弦數。

治法:清胃瀉火,化瘀止血。

方藥:瀉心湯合十灰散。

瀉心湯中大黃、黃連、黃芩大苦大寒,清胃瀉火;十灰散涼血化瘀止血。酌加參三七化瘀止血;若出血過多,氣隨血脫,汗出肢冷,可急用獨參湯以扶正救脫。還應中西醫結合搶救治療。

8、鼓脹神昏

症狀:神志昏迷,高熱煩躁,怒目狂叫,或手足抽搐,口臭便秘,尿短赤,舌紅苔黃,脈弦數。

治法:清心開竅。

方藥:安宮牛黃丸、紫雪丹、至寶丹或用醒腦靜注射液。

上方皆為清心開竅之劑,皆適用於上述高熱,神昏,抽風諸症,然也各有側重,熱勢尤盛,內陷心包者,選用安宮牛黃丸;痰熱內閉,昏迷較深者,選用至寶丹;抽搐痙厥較甚者,選用紫雪丹。可用醒腦靜注射液40-60nd加入5%-10%葡萄糖溶液中靜脈滴注,每日1-2次,連續1-2周。若症見神情淡漠呆滯,口中穢氣,舌淡苔濁膩,脈弦細者,當治以化濁開竅,選用蘇合香丸、玉樞丹等。若病情進一步惡化,症見昏睡不醒,汗出肢冷,雙手撮空,不時抖動,脈微欲絕,此乃氣陰耗竭,元氣將絕的脫證,可依據病情急用生脈注射液靜滴及參附牡蠣湯急煎,斂陰固脫。並應中西醫結合積極搶救。

阿魏、硼砂各30g,共為細末,用白酒適量調勻,敷於臍上,外用布帶束住,數日一換,有軟堅散結之效。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